登录 | 注册
秦汉三国至隋

《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第五》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01阳陵虎符.jpg


阳陵虎符


至周孝王时,其后裔非子在汧水、渭水交会处掌管养马,马匹繁衍得很多而得到赏识。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至秦庄襄王之子嬴政继位后,自公元前230—前221年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


02.JPG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初并天下后,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03徐福东渡寻仙.JPG


徐福东渡寻仙


秦王灭六国、征匈奴、平百越,从此诸侯称雄的战乱时期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开始。为了加强统一后的管理,秦王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列的新措施。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人们自由开荒,赋税按照个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上缴,有效的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尉、监。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掌握最终决断。


04秦半两钱及钱范.jpg


秦半两钱及钱范


04a秦国半两钱.jpg


秦国半两钱


04b秦国半两钱背面.jpg


秦国半两钱背面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并由中央统一铸币,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规定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曰“半两”,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中断了白银在这个时期可能作为货币使用的发展,只允许作为贵重金属装饰品使用。


05秦代金饼.jpg


秦代金饼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中太史公曰:“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乃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在《汉书•食货志》中也有相同记载。


06秦始皇兵马俑.jpg


秦始皇兵马俑


06a跪兵俑.jpg


跪兵俑


06b中级军厉俑.jpg


中级军厉俑


06c高级军厉俑.jpg


高级军厉俑


06d骑兵俑.jpg


骑兵俑


06e兵马俑彩绘甲衣与服饰.jpg


兵马俑彩绘甲衣与服饰


虽然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其发展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情况下完成的,修长城,建宫殿,焚书坑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严刑峻法,民不聊生。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始皇帝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帝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帝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07.jpg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重用宦官赵高,进一步加重了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重赋税,严刑责。

在秦朝的酷法苛政下,公元前209年,终于在大泽乡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后因力量经验等原因,半年后失败。陈胜虽败,但是却激起了各地反秦的浪潮。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及其侄项羽起兵,连战获胜,沛县亭长刘邦随陈胜反秦失败后,归入项梁军中。之后刘邦用谋士张良计,破武关,战蓝田,攻进咸阳,三世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即献玺投降。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立西楚政权,封刘邦为汉王。


08.jpg


刘邦巩固汉中后方,积蓄力量,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决战于垓下,最终刘邦战胜项羽,登上了大汉统一王朝的皇帝宝座。


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01.jpg


《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02击鼓说唱陶俑.jpg


击鼓说唱陶俑


经过秦朝的暴虐,楚汉的纷争,黎民都盼望脱离战事之苦,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生产,十五而税一,轻徭薄赋,并量吏禄,度官用,稳定政权。


03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jpg


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


汉文帝时,逐渐免除民田之租税,汉景帝二年,农民田租只收一半,三十而税一,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汉武帝刘彻年间,人民富裕,家庭充实,整体经济实力大幅上升,老百姓安居乐业,府库有余财,国家呈现一派繁荣昌盛之景。

物极必衰,其后随着汉朝对外战争的开始,兵连祸结,招降、迎送、赏赐等事项,耗费钱财百余巨万,天下百姓为此烦劳,叫苦不迭。在内讲求功名利欲,劳役和各种费用一并兴起,使得百姓放弃本业。


13.jpg


之后河堤决口,后又修建河渠以为灌田,劳工以致数万人,劳民伤财,未成功却又耗费巨万。天公不作美山东遭受水灾,民多饥乏,朝廷于是下令开仓救济,七十余万口灾民衣食皆依仗县官供给,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14.jpg


于是官县大空,老百姓陷入饥饿困乏之中,而富商大贾趁朝廷财政困难之际,聚敛钱财,牟取厚利,国家尽出国库中的物资进行赈灾,仍不够用,府库告竭。于是天子与众卿商议,出少府之银、锡另造钱币以足用。


15西汉“五铢”阴文铜范.jpg


西汉“五铢”阴文铜范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铸行白金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中有详细记载曰:“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有司言曰:‘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06西汉白金三品龙币、龟币、马币.jpg


西汉白金三品龙币、龟币、马币


“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由此可见铸造银钱的目的是在补救财政的空缺以及恶钱滥发引起的物价高涨,但是却适得其反,因为银钱价值高昂,自造白金三品及五铢钱后五年,盗铸盛行,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民私铸,钱多分量不足,所以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五铢,以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白金三品此后稍贱,民弗宝用,在汉武帝元鼎四年终废不行。


07白金三品--龙币.jpg


白金三品--龙币


08白金三品--龙币背图.jpg


白金三品--龙币背图


白金三品除《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中有记载外,《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也有相同描述,由此可见,汉武帝确实发行过以银锡为合金的货币。公元2003年在陕西汉中召开的“白金三品”学术研讨会上,虽对钱币材质、重量存在争议,但都对形态和制式趋于一致,认定为汉武帝时期铸造发行,并达成共鸣。白金三品从发行到废除仅仅维持了约6年左右的时间,因价昂,故铸造发行较少。在陕西西安、礼县等地先后出土了龙币以及少量的马币和龟币,其实物型制、纹饰等与史籍记载基本吻合。


09白金三品--马币.jpg


白金三品--马币


10白金三品--马币背图.jpg


白金三品--马币背图


“白金三品”是以龙、马、龟为图案样式的三种合金币的总称,这三枚币形态各异,其中龙币为圆形,似浅碟,直径约5.5厘米,厚约0.4厘米,重约146克。正面凸起,龙身蜿蜒遒劲,造型神采飞逸,其背无鳞,其首有角。背面凹洼,四周沿有“V”“I”“M”“N”等一圈铭文符号,其意不详,中间印有方形“少”字戳记;马币为方形,长宽约3.0厘米,厚约0.2厘米,重约18克。正面平整,为马形纹饰,挺胸昂首,三蹄着地,一蹄抬起,气宇轩昂,图案铸造清晰写实,马背似带有翅膀,有神驹飞马之意。背面不平,有坑洼,无图案,印有方形“少”字戳记;龟币为椭圆形,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重约12克。正面纹饰为龟甲状,错落有致,其上印有方形“少”字戳记。背面平整,有篆体图形文字两个,黄锡全先生曾撰文释读为“垂光”,并论证“垂光”为:辉煌普照,恩惠膏泽世间之意。这三品钱币下部都有明显浇铸痕迹,之上都有方形戳记,铭文为“少”字,正好印证了史书上记载“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之事,确实由西汉掌管皇室财政、铸钱之机构“少府”统一铸造。


11白金三品--龟币.jpg


白金三品--龟币


12白金三品--龟币背图.jpg


白金三品--龟币背图


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造型和图案纹饰过于粗糙,不似国家铸造,根据记载重量推算与实物重量有差距,金属成分不同,所以不能判定目前发现的为真正的“白金三品”。虽然存在意见分歧,但是它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白银用于政府合金造币流通的最早明确记载,仍有重要意义。


西汉时期自汉武帝始,以铜钱五铢作为通行货币,《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曰:“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02西汉五铢.JPG


西汉五铢


03西汉五铢背面.jpg


西汉五铢背面


白银作为等价货币和黄金一样,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实行,且是在西汉后期也就王莽在位期间才有记载,是为银货二品,在此之前西汉除铸造过银、锡合金的白金三品外,没有其他用银作为兑换关系的记录。


25西汉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银鉴徐州博物馆藏.jpg


西汉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银鉴徐州博物馆藏


顾炎武著《日知录•卷十一》中曰“唐宋以前,上下能行之货一皆以钱而已,未尝用银。”从目前发现的实物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银质货布、银贝出土,但是没有史料记载其确切用途和兑换比例,其他仅作为镶嵌装饰用品使用出现。而作为赏赐、馈赠等用途的黄金延续了战国时期的辉煌,被朝廷所倚重,如:


27徐州博物馆西汉黄金带扣.jpg


西汉黄金带扣徐州博物馆藏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曰:“赐金五百斤。上还至雒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同卷又曰:“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


04西汉金饼.jpg


西汉金饼


05西汉金饼背面图片.jpg


西汉金饼背面图片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硃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06西汉柿子金,重量250、5克,直径54毫米。.JPG


西汉柿子金,重量250、5克,直径54毫米


07西汉柿子金背图.JPG


西汉柿子金背图


《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曰:“甲子,帝崩于未央宫。遗诏赐诸侯王、列侯马二驷,吏二千石黄金二斤,吏民户百钱。”


08西汉金饼山西太原出土.jpg


西汉金饼山西太原出土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曰:“(元狩)六年冬十月,赐丞相以下至吏二千石金,千石以下至乘从者帛,蛮夷锦各有差。”同卷曰:“(太始元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


09“阮”字金饼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jpg


“阮”字金饼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


10麟趾金.jpg


麟趾金


11麟趾金.jpg


麟趾金


12麟趾金.JPG


麟趾金


西汉黄金铸造形状有多种,其中常见以“麟趾金”、“褭蹄金”、“柿子金”叫法为多。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异疾附》中曰:“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蹄。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


13麟趾金.jpg


麟趾金


14麟趾金.jpg


麟趾金


15麟趾金.jpg


麟趾金


16麟趾金.jpg


麟趾金


麟趾金,外形如传说中的麒麟蹄脚,底部平整,造型饱满,内部中空,似麒麟蹄脚脱壳后的蝉蜕,有波浪纹褶皱,美观大方,非常难得。褭蹄金,又名柿子金,如晾干后的干柿,上部有较小的坑口,没有中空,表面凹凸不平。


23辽宁省博物馆西汉金饼.jpg


西汉金饼辽宁省博物馆藏


24徐州博物馆西汉金饼.jpg


西汉金饼徐州博物馆藏

麟趾金和褭蹄金在北京钱币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等地均有实物展出。另外圆形的西汉金饼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多有出土,直径6.5cm左右,中间凹陷,四周光滑圆润无模范迹,正面有不规则锤击裂纹,背面稍微凸起粗糙,重量一般在227克—255克不等。


17西汉金饼,重500克.jpg


西汉金饼,重500克


18西汉金饼,重500克.jpg


西汉金饼,重500克


大多数有“U”、“V”等符号印记,还有一部分带有戳记及刻画文字,如“齐”、“阮”等。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中保存有重量500克的西汉金饼二枚,印有“U”形戳记,是目前发现最重的金饼,非常珍贵。


19西汉金饼,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jpg


西汉金饼,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曰:“赐广陵王黄金千斤,诸侯王十五人黄金各百斤,列侯在国者八十七人黄金各二十斤。”同卷曰:“(元康四年)秋八月,赐故右扶风尹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又赐功臣適后黄金,人二十斤。”


20西汉金饼,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jpg


西汉金饼,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曰:“(竟宁元年)夏,封骑都尉甘延寿为列侯。赐副校尉陈汤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曰:“武帝立十八年,以主爵都尉从大将军,斩首六百六十级。元狩三年,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21西汉金饼,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jpg


西汉金饼,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


汉武帝后至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及其书人物列传中,黄金或钱、帛用于赏赐均有大量记载,唯独没有白银的赏赐使用记录,也说明西汉延续了秦朝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的诏令,只作为器饰宝藏使用。


22.jpg



《南史•卷五十•列传第四十》曰:“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有一器似瓯可容一斛,上有金错字,时人无能知者。又献古器四种于东宫。其第一种,镂铜鸱夷榼二枚,两耳有银镂,铭云:‘建平二年造。’其第二种,金银错镂古鐏二枚,有篆铭云:‘秦容成侯适楚之岁造。’其第三种,外国澡灌一口,有铭云:‘元封二年,龟兹国献。’其第四种,古制澡盘一枚,铭云:初平二年造。”



26徐州博物馆西汉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银鋗.jpg


建平二年为西汉时期汉哀帝刘欣在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五年,从南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白银在秦朝及西汉时期作为器饰品的使用记录。直至王莽币制改革后,白银作为高价值宝货才逐渐被推向前台。


西汉至汉昭帝时,田野益辟,颇有积蓄。汉宣帝继位后,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于耕作,岁数丰穰。汉元帝时,天下发大水之灾,其后用度不足,饥民成灾。自汉宣帝刘询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至汉哀帝刘欣,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相。公元8年,大司马王莽废除汉孺子刘婴之位,建立新朝,简称“新帝”,西汉灭亡。


01.jpg


王莽摄政后,币制更造大钱加以改革,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文曰“契刀五百”;造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后又罢除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是为钱货六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


02契刀五百.jpg


契刀五百


03一刀平五千.jpg


一刀平五千


其中《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有云:“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


04小泉直一、大泉五十.jpg


小泉直一、大泉五十


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


05王莽货币.jpg


王莽货币


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序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


07小布一百.jpg


小布一百


08幺布二百.jpg


幺布二百


09幼布三百.jpg


幼布三百


10序布四百.jpg


序布四百


11差布五百.jpg


差布五百


12中布六百.jpg


中布六百


13壮布七百.jpg


壮布七百


14第布八百.JPG


第布八百


15次布九百.jpg


次布九百


16大布黄千.jpg


大布黄千


王莽实行宝货制度后因为币制混乱,其货不行,莽患之,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王莽废除五铢,盲目推行币制改革,使货币流通不畅,财政经济陷入瘫痪,王莽亡后,世祖光武帝刘秀重新恢复五铢钱使用。


17“国宝金匮直万”青铜钱.jpg


国宝金匮直万”青铜钱


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也明确的规定了钱币价值和兑换比例,但是为银锡合金,从目前发现的实物看,银的含量很低,以锡为主。虽然王莽货币改革失败,但是却在用银制度上明确规定了其货币价值、兑换关系和计量单位,“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白银明确规定可以作为“宝货”流通使用,朱提银因成色较高所值铜钱兑换比值高于其他银,为后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史料。


18金五铢.jpg


金五铢


《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曰:“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刘向《说苑•第十八章辨物》曰:“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重一石。”

从以上史料记载中,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度量衡的计重单位由黍、豆、铢、两、斤、钧、石组成,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铢=6豆;1豆=16黍。


19东汉五铢.JPG


东汉五铢


20东汉五铢背面图片.jpg


东汉五铢背面图片


经研究测算,王莽至后汉时期,一两约合现在重量13.8克,一斤约重220.8克。那么前面所提到的“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由此可以推算“一流”约为110.4克左右。由于当时盗铸者蜂起,所以重量参差不齐,出土的钱币实物中年久腐蚀风化,只能大略作为一个参考。


公元23年,王莽政权在民变下消失,公元25年至27年,汉室宗亲刘秀称帝,是为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00光武五铢.jpg


光武五铢


东汉前期,国力大减,朝廷赏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中二千石、列侯、宗室子孙在京师奉朝者以黄金,将、大夫、郎吏、从官帛,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据后汉书记载,多以钱、布、帛、粟为多。白银在这个时期没有更多发展,和西汉一样仅用于装饰或其他,如《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曰:“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等。


01银豆(食器).JPG


银豆(食器)


直到东汉中后期,白银用于赏赐等记录才逐渐增多,如: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曰:“又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縠、金银、珠玉、犀象、玳瑁、雕镂玩弄之物,皆绝不作。”元兴元年,汉和帝崩,汉殇帝即位后百姓苦役,朝廷遂诸事简约、悉令省之的记录。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曰:“是为十九侯。加赐车、马、金、银、钱、帛,各有差。”这是朝廷下诏表彰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拥立汉顺帝刘保的十九个有功宦官的记录。


02银盘(水器).JPG


银盘(水器)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曰:“其秋,汉阳人杜琦及弟季贡,同郡王信等与羌通谋,聚觹入上邽城,琦自称安汉将军。于是诏购募得琦首者,封列侯,赐钱百万,羌胡斩琦者,赐金百斤,银二百斤。汉阳太守赵博遣刺客杜习刺杀琦,封习讨奸侯,赐钱百万。”这是汉安帝刘祜永初五年秋,汉阳太守平叛叛将后朝廷赏赐的记录。

从史料记载看,西汉时期关于赏赐用金、钱、帛居多,几乎没有用银的记录,而到东汉中后期,白银已经和黄金一起作为赏赐使用,比西汉时期在用银制度上进一步开放,用银较多,用银数量较大,其作为宝货的地位逐渐提高,且专门有管理支度的官员,《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曰:“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丞一人。”白银开始由官府管理和支配使用。


03错金铜鐏.jpg


错金铜鐏


白银在汉朝的产地,在后汉书中有几处记载,《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曰:“益州郡,盢町山出银、铅;羊山出银、铅;双柏,出银;犍为属国,朱提山出银、铜。”这里提到了“朱提山”,应是王莽时期银货二品中朱提银的产地。

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在海西边有一国,名为大秦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土多金银奇宝,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由此可见,汉朝以外,在其他国家,白银已经作为钱币流通使用,并频繁在各国之间交易。


04献食陶俑、庖厨陶俑.jpg


献食陶俑、庖厨陶俑


05辎车画像砖.jpg


辎车画像砖


白银的发展,根据文献史料,自秦时为器饰宝藏到西汉的白金三品,至王莽时期的银货二品,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没有中断其作为宝藏或者货币的进程,尽管如此,却一直鲜有实物出土发现。


公元88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操纵朝政,国家政治日益腐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虽不久平叛了战乱,但是至汉灵帝之后,国力大减,战乱期间,各地豪强慢慢拥兵自重,东汉末年最终演变成袁绍、曹操、孙坚、董卓等势力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01.jpg


汉灵帝死后,董卓费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汉献帝刘协。后董卓被吕布诛杀,各路诸侯兼并纷争,最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后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连军击败,至此曹操、刘备、孙权各独霸一方,天下三分之势形成。这是中国历史上自东汉末年灵帝至西晋初晋武帝之间的一段时期,史称“三国”。在这个时期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单刀赴会”、“望梅止渴”等,同时关羽、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故事被后人所传颂。


02.jpg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列传第六十二》曰:“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缂縠,纨素奇珍,积如丘山。”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曰:“方今百姓不足而御府多作金银杂物,将奚以为?今出黄金银物百五十种,千八百余斤,销冶以供军用。”正始元年,曹魏君主魏齐王曹芳下诏出御府金银供军用的记载。

《三国志•卷五•魏书五》曰:“文昭甄皇后时,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


03五铢三国 魏.jpg


五铢三国 魏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曰:“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曰:“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曰:“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


04“直百五铢”三国 蜀.jpg


“直百五铢”三国 蜀


从以上三国志记载事例可见,三国时期白银以“斤”为单位,作为赏赐、供军、储藏等之用,皆是以宝货的性质出现,无确切的钱币等值功能,但是作为贵重宝货确实已经被朝廷及达官贵人所认可,并同黄金、铜钱、布帛等通行于世。


05大泉当千.jpg


大泉当千


06大泉五千.jpg


大泉五千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曰:“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又如《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曰:“列异记曰,故司隶校尉上党鲍子都,少时,上计掾,于道中遇一书生,独行无伴,卒得心痛,子都下车为按摩,奄忽亡,不知姓名。有素书一卷,银十饼。即卖一饼以殡殓,余银以坑之,素书着腹上。哭之,谓曰:若子魂灵有智,当令子家知子在此,今奉使命,不获久留。遂辞而去。”


07曹魏五铢钱.jpg


曹魏五铢钱


08直百五铢.jpg


直百五铢


以上记载中,白银造型提到了“饼”字,西汉金饼在陕西西安、湖南长沙、山西太原、江苏铜山等汉墓或窖藏中多次被发现,书中也有记载,如《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曰:“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但是白银作为银饼的称谓到三国时期才有记载,从称谓上看此造型应该早于三国时期,应是仿照汉代金饼所制,价值远低于黄金,作为赏赐、宝货等其他用途,因为目前没有实物出土,所以型制、重量、铭文等均无从考证。


09青瓷羊形烛台.jpg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公元220—280年)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势力,在此期间的数十年内,不断混战,但始终未能改变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后期少主年幼,政权逐渐被司马氏控制,公元265元,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大晋,定都于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东吴,完成三国统一。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

内乱以后,原来迁入中原的各民族乘机起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王室南渡,整个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建都称帝,东晋时期开始。


01“汉兴”铜钱.jpg


“汉兴”铜钱


02“大夏真兴”青铜钱.jpg


“大夏真兴”青铜钱


《晋书•卷二十五•志第十五》曰:“两箱之后,皆玳瑁为鹍翅,加以金银雕饰,故世人亦谓之金鹍车。”同卷:“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雕饰。”

《晋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三十三》曰:“疾陆眷不听,以铠马二百五十匹,金银各一簏赠末杯。勒还归之,又厚以金宝采绢报疾陆眷。”


03十六国北凉“凉造新泉”铜钱,重量1、8克,直径20、3毫米。_看图王.jpg


十六国北凉“凉造新泉”铜钱,重量1、8克,直径20、3毫米


04“太清丰乐”铜钱、“凉造新泉”铜钱.jpg


太清丰乐”铜钱、“凉造新泉”铜钱


《晋书•卷一百三•载记第三》曰:“茂惧,果遣使称籓,献马一千五百匹,牛三千头,羊十万口,黄金三百八十斤,银七百斤,女妓二十人,及诸珍宝珠玉、方域美货不可胜纪。”


05西晋银壶.jpg


西晋银壶


至晋朝,白银仍作为装饰、贡献等用途为多。从两晋开始,白银的计量由“斤”开始向“两”过渡,斤两并用,如太平御览中《晋故事》曰:“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有司奏上元给赐众官银,检金部见银一万五千两充给。”白银计量的变换说明在当时的生活中,已经开始使用白银作为价值尺度计量,《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曰:“勒既还襄国,刘翰叛勒,奔段匹磾。襄国大饥,谷二升直银二斤,肉一斤直银一两。”这是东晋时期襄国谷、肉等以银计价交易的记载。


06西晋骑马陶俑.jpg


西晋骑马陶俑


东晋时期,占据中国南方的地区,皇权衰落,虽有恢复北方之心,但是各氏族之间明争暗斗,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前后几次北伐,终究不了了之。东晋后期,百姓负担沉重,朋党相争发生叛乱,公元420年,刘裕崛起,平定叛乱,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夺得帝位,东晋灭亡,南北朝时期开始。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自东晋南迁后,南方和北方各有朝代更替,但是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之为南北朝。


01.jpg


南朝(公元420—589年)包括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四个朝代。

北朝(公元439—589年)包括北魏(公元438—534年)、东魏(公元534—550年)、西魏(公元535—557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和北周(公元557—581年)五个朝代。


02“扫寇将军章”银印.jpg


扫寇将军章”银印


南朝时期,皇朝各族主要是世族,经过努力,使国力逐渐强盛,但是各世族只想保有本身的政治地位,时常发生争斗局面,由于战事不强和北朝的兴起,使得南朝逐渐衰落。

北朝继承十六国之后,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北魏后期分为东魏和西魏,并分别又被北齐和北周所替代。


03骑马武士陶俑.jpg


骑马武士陶俑


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军事等快速发展的需要,用银的记载比较以前有增无减,如:

《宋书•卷五•本纪第五》曰:“宋太祖刘义隆元嘉二十四年春正月甲戌秋七月乙卯,以林邑所获金银宝物,班赉各有差。”

《南齐书•卷十七•志第九》曰:“建武中,明帝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饰金银薄,世亦谓为天衣。”

《梁书•卷三十九》曰:“有诏送金五千两,银万两,绢万匹,以赐战士,侃辞不受。部曲千余人,并私家赏赉。”


04马头鹿角形金步摇.jpg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梁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六》曰:“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

《陈书•卷八》曰:“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的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

《陈书•卷二十》曰:“淳于量、吴明彻等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


05鎏金鞍桥和鎏金马蹬.jpg


鎏金鞍桥和鎏金马蹬


《陈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三十》曰:“叔陵因奋袖得脱,突走出云龙门,驰车还东府,呼其甲士,散金银以赏赐,外召诸王将帅,莫有应者,唯新安王伯固闻而赴之。”

《魏书•卷三十》曰:“豆代田,后从驾平昌,以战功赐奴婢十五口,黄金百斤,银百斤。”

《魏书•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曰:“世宗延昌三年春,有司奏长安骊山有银矿,二石得银七两,其年秋,恒州又上言,白登山有银矿,八石得银七两,锡三百余斤,其色洁白,有逾上品。诏并置银官,常令采铸。又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常于汉水沙淘金,年终总输。”

《北齐书•卷十八•列传第十》曰:“生官死赠,非货不行,餚藏银器,盗为家物,亲狎小人,专为聚敛。”

《周书•卷一•帝纪第一》曰:“太祖入上邽,收悦府库,财物山积,皆以赏士卒,毫厘无所取。左右窃一银镂瓮以归,太祖知而罪之,即割赐将士,众大悦。”


06布泉钱、五行大布钱、永通万国钱.jpg


布泉钱、五行大布钱、永通万国钱


从以上南北朝各国记载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不稳,白银作为贵金属流通广泛,不仅用于朝廷赏赐,在民间赌局、博弈中也被使用,由此可见,白银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不仅仅作为宝藏,而是成为有价值尺度的流通物品。白银的计量单位延续了两晋时期的“斤”“两”并用,计量单位的缩小,更易于市场流通方便。


07五铢钱、太货六铢钱.jpg


五铢钱、太货六铢钱


《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食货中曰:“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这里明确记载了南朝梁初南方的交趾、广州地区贸易交易全部是用金银作为支付手段,也例证了白银从南北朝开始作为货币职能正式运行,但仅限于交、广地区的对外贸易。


08“天兴七年”金币.jpg


天兴七年”金币


另外在《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异域志中,高昌国,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龟兹国,赋税,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钱;波斯国,赋税则准地输银钱。书中提到的这几个邻国的赋税已经开始用银钱支付,那么,南北朝时期的赋税有没有关于用银的记录呢?


09五铢泥范.jpg


五铢泥范


《宋书•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良吏》曰:“徐豁,字万同,东莞姑幕人也。元嘉初,为始兴太守。三年,遣大使巡行四方,并使郡县各言损益。豁因此表陈三事,其一曰:‘郡大田,武吏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课米三十斛,一户内随丁多少,悉皆输米。且十三岁儿,未堪田作,或是单迥,无相兼通,年及应输,便自逃逸,既遏接蛮、俚,去就益易。或乃断截支体,产子不养,户口岁减,实此之由。谓宜更量课限,使得存立。今若减其米课,虽有交损,考之将来,理有深益。’其二曰:‘郡领银民三百余户,凿坑采砂,皆二三丈。功役既苦,不顾崩压,一岁之中,每有死者。官司检切,犹致逋违,老少相随,永绝农业;千有余口,皆资他食,岂唯一夫不耕,或受其饥而已。所以岁有不稔,便致甚困。寻台邸用米,不异于银,谓宜准银课米,即事为便。’其三曰:中宿县俚民课银,一子丁输南称半两。寻此县自不出银,又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货易之宜,每至买银,为损已甚。又称两受入,易生奸巧,山俚愚怯,不辨自申,官所课甚轻,民以所输为剧。今若听计丁课米,公私兼利。”


10北周“五行大布”.jpg


北周“五行大布”


11南朝陈“太货六铢”.jpg


南朝陈“太货六铢”


由上可知,徐豁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初年为始兴太守时,朝廷派大使巡查四方,并让各个郡县官员陈述自己的政绩或建议,徐豁因此上表陈述三条建议如下:

第一:“我郡内的田地,武吏年满十六岁的,便要每年向国家上缴口赋米六十斛,十五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要上缴三十斛米。一个户口内随着男丁的多少缴纳米税。然而十三岁的小孩子,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在田里劳作。或者可以说,虽然能做一些活,但是不像大人一样什么都可以做。如果刚好这家人在附近没什么亲戚可以帮忙,那么等到要交缴纳赋税时,就会因为交不起赋税而自逃跑了。接近蛮、俚地区的地方,逃跑起来就更加容易了。有的人为了逃避赋税,甚至自己伤残自己的肢体,生下儿子甚至不养活他,户口每年都在减少,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实在是赋税过重的缘由啊!所以我建议朝廷重新量定所要缴纳的赋税额,使人民能够得以生存。虽然现在减少赋税,对国家的收入有一些影响。但是对将来来说,则有很长远的利益啊。”


12北周“永通万国”.jpg


北周“永通万国”


13南朝梁“太清丰乐”.jpg


南朝梁“太清丰乐”


第二:“郡中有采掘银矿的民工三百余户,每天都要去凿坑采砂矿,每个矿坑都有二三丈。这种劳役既辛苦,又经常有崩塌被压的危险,每年都有因此而死的人。然而主管这些工作的官员,还不顾这些人的安危,严厉对待,经常催迫捕捉他们。这些人世代相传,永远没有去做农民的机会,世代只能做矿工。这些人口有一千多人,全部靠农民养活。这种情况难道仅仅是不去劳作就要受饿而已吗?唉,如果遇上荒年,他们便穷困不堪啊!我寻思官府用到米,跟银其实差不多,所以请准许这些人用银来代替米作为赋税,这是大家都方便的事。”


14南朝宋“永光”.jpg


南朝宋“永光”


15南朝宋“大明四铢”.jpg


南朝宋“大明四铢”


第三:“中宿县俚民的赋税课银,一个男丁要缴纳南称半两。我寻思这个县又不产银,并且俚民都是巢民,说的语言好像鸟语一样,他们又不经常去买卖东西,每年因为要缴纳税银所耗费的精力钱财损耗很大。当地人比喻这种税银为要缴纳两次赋税。这样做很容易使奸商得利,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山里的俚民又很淳朴,不懂得如果买卖不公平可以去官府申辩,明明官府要他们缴纳的赋税很轻,但是农民实际要缴纳的还是很重。现在如果让他们缴纳米而不是缴纳银作为赋税,于公于私都很有好处。”


16北周“布泉”.jpg


北周“布泉”


17北魏“太和五铢”.jpg


北魏“太和五铢”


根据宋书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始兴郡太守徐豁向朝廷提供的建议,我们知道南朝初期,朝廷对于普通百姓的赋税还是以实物粮食大米缴纳。在第二条建议中,针对于采掘银矿的矿工,徐豁提出用银来代替米作为赋税,这是史书最早的关于用银缴纳赋税提议的记录。由此可知,在西汉末期王莽政权以后,至东汉到南北朝时期,白银的地位逐渐在朝廷乃至平常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其货币流通价值已经超出宝货地位,为以后盛唐王朝白银作为赋税上缴国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依据。


18弹琵琶陶俑.jpg


弹琵琶陶俑


在太守徐豁的建议第三条中,明确指出“中宿县俚民课银,一子丁输南称半两”,俚人,是中国古代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俚洞,善歌舞,崇雷神。中宿县有俚民的居住地,此县并不产银,所以建议用米代替白银缴纳赋税。产银地用银缴纳赋税,而不产银地改为米缴纳,太守徐豁的建议合乎情理,因地制宜。


19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jpg


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


在东汉时期,白银的型制为饼型,在三国志和列异记中均有银饼称谓记载,至南北朝时期白银的造型鲜有提及,《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三》曰:“于州园地得古冢,无复棺,但有石椁。铜器十余种,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宝甚多,不可皆识;金银为蚕蛇形者数斗。又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左右咸劝取之。”


20青瓷双柄鸡首壶.jpg


青瓷双柄鸡首壶


21网纹玻璃杯.jpg


网纹玻璃杯


这是南史记载齐高帝第十子简王鉴在园内无意间得一古墓,对古墓里面陪葬物品的描述。从陪葬的物品看,有铜器、玉器、金银等各种珍宝,甚至以朱砂为山,水银为池,在两晋之前,皇帝对玉器的使用和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对玉器也是非常崇拜的,因此从陪葬物品的规格看,起码是王侯一类的墓葬。记载提到又是古冢,所以年代一定是在南朝之前,因为有陪葬玉壁,推测此墓应该在东周至西汉前后。又提到“金银为蚕蛇形者数斗”,也就是说造型为圆条形,如蚕、蛇的形状,且长短不一,这对研究周朝至汉朝白银的造型提供了依据,铸造这种造型的白银,应该是当时铸造器饰用品时作为银原料使用。


22菩萨立像.jpg


23鎏金佛像.JPG


24排笛仙女.JPG


25飞天.JPG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前后约经历360年,在这段时间里,群雄争霸,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襄国大饥,谷两升直银两斤,肉一斤直银一两。”太平御览《广州记》曰:“广州市司用银易米。”《益州记》曰:“陶保至益州,人饥,米二合直银一两。”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两晋至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钱币贬值,物价昂贵,百姓用白银作为计价的依据,也反映了当时战乱时期经济萧条,不得已以贵重物品换取基本所需的生活状况。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国号“隋”(公元581—619年)。

隋文帝继位后,发动了对南朝陈国的战争,最终在公元589年,进入建康城,陈亡,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倡导节约,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整顿吏治,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曰:“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俭约,以事府帑。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01.jpg


隋炀帝登基初期,人口众多,嗣守鸿基,国家殷富,府库盈溢,并除去妇女和奴婢部曲的赋税,而后开始逐渐骄奢淫逸,挥霍无度,《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曰:“雅爱宏玩,肆情方骋,初造东都,穷诸巨丽。长城御河,不计于人力,运驴武马,指期于百姓,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既而一讨浑庭,三驾辽泽,天子亲伐,师兵大举,飞粮輓秣,水陆交至。疆埸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织,不足以赡资装。九区之内,鸾和岁动,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租赋之外,一切征敛,趣以周备,不顾元元,吏因割剥,盗其太半。遐方珍膳,必登庖厨,翔禽毛羽,用为玩饰,买以供官,千倍其价。人愁不堪,离弃室宇,长吏叩扉而达曙,猛犬迎吠而终夕。自燕赵跨于齐韩,江淮入于襄邓,东周洛邑之地,西秦陇山之右,僭伪交侵,盗贼充斥。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关中疠疫,炎旱伤稼,代王开永丰之粟,以振饥人,去仓数百里,老幼云集。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镪货,动移旬月,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虽复皇王抚运,天禄有终,而隋氏之亡,亦由于此。”


02.jpg


明年,帝北巡狩。又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死者大半。四年,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以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人民生活负担繁重。另外多次发动战争,扩张版图,劳民伤财,终于引发了以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战争,另外山东、河北等地也纷纷叛乱,朝廷在此局势下迅速土崩瓦解。公元617元,李渊在晋阳起兵,拥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李渊晋封为唐王。公元618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正式称帝,建立唐朝。公元619年,隋哀帝被王世充所废,隋朝灭亡,国祚38年。


03五铢钱.jpg


隋五铢钱


隋统一两朝后,赐金同时也赐银,同前朝无异,隋书中多有记载,如: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曰:“赐物五千段,奴婢一千口,金二千两,银三千两,

食邑千户。”

《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曰:“拜素子玄奖为仪同,赐黄金四十斤,加银瓶,实

以金钱,缣三千段,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宅一区。”同卷“并赐田三十顷,绢万段,米万石,金钵一,实以金,银钵一,实以珠,并绫锦五百段。”


04高足金杯.jpg


高足金杯


《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曰:“前后赐物万段,奴婢五十口,金银各百挺(同铤),

牛马百匹。”

《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曰:“赐奴婢百五十口,黄金百五十两,银百五十斤。”

《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四》曰:“高祖受禅,恩礼弥厚,遣使赐金五百两,银千

两,布帛万匹,马五百匹。”等等。以上所观,至隋朝时期,用银之风日盛。


05金银珠花头饰.jpg


金银珠花头饰


白银之所以从三国、两晋至隋逐渐发达起来,一者常年战乱,国库空虚,黄金缺乏且不易冶炼,存量大幅减少;再者南北朝时期金器、银器与装饰流行,白银已经作为贵金属而受到人们的认可;三者白银矿产发现居多,价低于金,易于流通;四者受河西诸郡及交、广地区贸易的影响,使得白银自南北朝至隋一度强势发展,入唐而更盛,综合以上这几个方面,促使白银以后作为具有一定货币职能的媒介而被逐渐推上历史舞台。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