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先秦、两汉的仿金银冥币
浏览:2055   [ +收藏 ]

冥币是古代用于代替流通货币的随葬品,质地大多是陶土,有的还涂以黄、白粉,以象征黄金和白银,也有铜和铅质,有的还表面鎏金。

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河南信阳楚墓出土过仿自版金的鎏金铜版和素面铜版,楚墓“遣策”称为“泊组之金”。寿县的鎏金铜版呈梯形,上下凹成弧状,正面刻有九枚方块,象征版金的印文,重250〜300克。信阳的铜版有7件鎏金的,素面,重74. 6〜79. 8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记载:“土金二千金二笥”,该墓出土的348号竹笥内盛有约三百枚“郢称”土质冥币,由此得知汉代将土质仿金冥币称之为“土金”。上海嘉定县外冈战国墓也出土过“郢爰”土金,可见土金在战国晚期已经问世了,但大量使用还是在西汉时期。

汉代土金有版状、饼状,用淘洗过的粘土模印而成,也有烧制成陶质的。土金版大多是长方形,前期的印文字体接近篆文,有“郢爰”、“邬”、“呈”(“郢”的简笔),中期介于篆隶之向,有“右尉之印”,晚期作隶体,有“黄金”、“金”、“两”、“吴国茜郢”、“赐上金称于郢”、“半两千田”等。

有些土金版没有印文而印一些纹饰,有菱形、方格、百乳、不规则桃形纹等等。土金饼呈扁圆状,表通微隆,底微凹。个别的有二头尖,中间大。前期的土金饼往往与半两泥钱共存,时代大约从西汉初至武帝,纹饰有素面、涡纹、云纹、象形夔龙纹和圆圈纹等。后期的土金饼常与五铢泥钱共存,纹饰有涡纹、云纹、谷粒几何纹等。土金饼上有涂黄粉的,象征黄金,有涂白粉的,象征白银。鎏金铜饼在广东广州、河南洛阳、广西贵县和湖南长沙等地的汉墓中都有出土。洛阳西郊出土的鎏金铜饼背面凸起,上有盘龙纹,正面凹入中空,直径6厘米,重182. 6克。长沙出土的鎏金铜饼稍大而薄,直径6. 4厘米,重108克。传世有仿银铅版,系枕石斋所藏(图1-1-17),


img058_副本1.jpg


正面有10枚戳印,印文为“寿春”,重116. 2克。寿春,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安徽寿县西南。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自陈迁都于此,命名郢。秦代置县,治所在今安徽寿县。这块铅版的铸造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至汉代。

《泉币》杂志第一期上也载录过一块“寿春”银版,印文与铅版相同。铅质冥币的形制还有铅饼。铅饼在湖南、湖北的战国墓和汉墓中都有出土。长沙战国墓出土过圆形和椭圆形的铅饼。西汉时期墓葬中铅饼的出土数量更多了,长沙西汉401号墓一次就发现了230枚之多。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西安汉代故城发现一批汉代铅饼,面上有一圈外国铭文。传世品中也有外文铭文的铜饼和鎏金铅饼,相传为安徽寿州出土,正面水涡纹,背面中央有方形“不”宇印文两个,沿边有古拉丁希腊文字一圈,蔡季襄考证为罗马帝国奥理连至安东尼王朝的贬值货币。这几批铜饼、铅饼并非冥币,它们在中国的发现,与汉代东西方贸易有关。


---选自钱屿主编《金银货币的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