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夏商周至秦统一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历时约470年,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01.jpg


启继位后,随着生产中分工的明细和私有财产的增长,以及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剩余物品的出现,财产公有制度逐渐转变为私有制度。氏族中阶级开始出现,不同阶级之间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剥削与被剥削逐渐替代共同劳动分配,各氏族之间战争不断,战俘变为奴隶劳作,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社会产生。除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有较大发展外,启还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度,开创了世袭制的先河,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被私有制社会所代替。


02禅让制度.jpg


在夏朝时期,经济方面,疏通沟渠,服务农耕,并出现了饲养马等牲畜的畜牧工作。工业方面,创造出了各种纹饰的陶器并已经开始冶炼铸造青铜器,从相关的考古及出土来看,发现的较少,各地学者对夏朝是否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持不确定态度,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中华文明发源于哪里?《史记》中记载的夏王都在何方?千百年来,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学者。


03.JPG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公元1959年夏天,著名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最终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约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震动世界。


04.jpg


公元1976年,在甘肃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旁发现距今约3700多年的火烧沟文化遗址。


05.jpg


这两处遗址均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最著名的是铜四羊首权杖饰和青铜爵。据推测二里头文化遗址为夏朝时期,而火烧沟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朝时期。从以上两处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出,青铜器远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发明使用,冶炼技术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存在,至夏、商、周时发展到鼎盛时期。


06二里头文化青铜爵.jpg


07二里头遗址绿松龙.jpg


08四羊首权杖头.jpg


09嵌绿松石铜牌饰.jpg


在夏朝,土地为国家所有。《孟子•卷五•滕文公上》中曰:“夏后氏五十而贡。”由此可见,在夏朝土地耕种上是有“贡法”的。贡者,献也,夏朝土地由农民耕种,然后每五十亩外还要耕种一部分公田作为物贡,是当时百姓的一种固定和强制性的赋税。


10.jpg


夏朝从帝启开始,共传十四代,至帝桀之时,桀无德,经常动用武力伤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诸侯多行叛乱,商部族首领汤起兵征讨帝桀,战败被囚之夏台,后被释放。之后,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再伐夏桀,桀逃至鸣条后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史记•夏本纪》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商朝又称殷、殷商(公元前1556—前1046年),历时约51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期文献可考的王朝。


13.jpg


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并大量出土,说明殷商时期文字已经开始发明使用。甲骨文,又称“契文”或“龟甲兽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画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和对历史考古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01王宾中丁•王往逐兕(si)涂朱卜骨刻辞.jpg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si)涂朱卜骨刻辞


另外,商朝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较夏朝有了更大发展,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制造和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被制作成武器或生活工具广泛使用,著名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重832.84公斤,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被视为“镇国之宝”。


03.jpg


04后母戊鼎.jpg


后母戊鼎


在商朝,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剩余物品逐渐丰富,商品交换不断增加,交易范围不断扩大,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海贝因其小巧玲珑、便于装饰、色彩鲜艳而被贵族阶级所爱,佩以为饰。


05a天然贝商晚期山西保德出土.jpg


天然贝商晚期山西保德出土


05b天然贝.jpg


天然贝


05c货贝.jpg


货贝



上层社会的使用驱动了当时的流行,后逐渐成为充当商品交换,作为中介使用的“贝币” 而广泛流通,是中国目前出土最早的原始货币,在公元1976年河南安阳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被大量发现。贝币计量单位为“朋”,一般多认为五贝为串,两串为朋。


06骨贝、石贝.jpg


骨贝、石贝



除天然海贝外,还有陶、骨、石、玉等不同材质。到了商代晚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逐步成熟,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铜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并伴随着货币史的发展进入了流通领域。在河南安阳、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多有铜贝出土。

07青铜贝.jpg


青铜贝


08青铜贝.jpg


青铜贝


商朝汤死后,自商王中丁开始,便废除正室所生嫡子,由此引发了连续的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得王朝中衰,诸侯叛离。这一动乱经历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至武丁时,修行德政,殷道复兴。后经祖庚、祖甲等王,至帝乙时,商朝逐渐走向衰落。帝乙少子叫辛,辛母为正宫皇后,帝乙驾崩,少子辛继承王位,即商纣王,天下谓之纣。


11.jpg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曰:“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09青铜刀.jpg


青铜刀



并设置炮烙酷刑,并任用阿谀之臣费仲管理国家政事,大修宫殿,加重贡赋,商纣晚期民不聊生。纣王如此荒淫无度,使得百姓怨恨,诸侯叛乱,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伐纣,纣王仓促间组织奴隶为军抵御,结果“前徒倒戈”,大败于牧野。纣王逃至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殷民大悦,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商王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12.jpg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5—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历时约790年。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建立,武王灭商之后,大封皇族及功臣,到了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宁,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00.jpg


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土地为主,沿袭了商代的井田制。“井田制”为古代社会的土地使用制度,因土地划分形似“井”字,故曰井田,属于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转让或买卖,并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赋贡,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出现于夏、商,到西周时期已经发展成熟,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废除。


01大盂鼎.jpg


大盂鼎



《孟子•卷五•滕文公上》中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夏朝赋税采用“贡”法。夏制,民受田百亩,而以五十亩为公田,则民所耕者止五十亩,故日“夏后氏五十。”商朝赋税采用“助”法。殷制,民受田百亩,而以三十亩为公田,民所耕者七十亩,故曰“殷人七十。”周朝赋税采用“彻”法。周制,民受田百亩,而公田在其外,故曰“周人百亩。”关于“彻”的含义和彻法的内容,学界争论很大。许慎《说文·攴部》:“彻,通也。”因“彻”有“通”义,故对于彻法有“为天下通法”、“彻与助无别,皆什一法,改名彻者,以其通贡、助而言也”、“通其田而耕之,通其粟而析之之谓彻”、“彻无常额,惟视年之凶丰,……谓之彻者,直是通盘核算,犹彻上彻下之谓”等不同说法。《孟子》中虽有记载贡、助、彻的赋税制度,但因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故历代经史学家对此持不同的见解。


02杞伯偶鬲.jpg


杞伯偶鬲


井田制至西周时期已经有明确分工,并由专人负责收纳井田的赋贡。《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中曰:“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周礼中详细规定:九夫所受的土地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四甸为一县,四县为一都,以使农民从事土地生产事业,使农民交纳赋贡,以及田税等所有当收取的租税。凡是赋贡收缴的事情,划分各行政区域而确定守护地产的官职,使农民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而合理的征缴其税收。


03四珩(heng)四璜联珠串饰.jpg


四珩(heng)四璜联珠串饰


贡、助、彻的赋税制度,只是针对于土地而言,西周时期的赋和贡是分开征收的,范围很广,每一项的赋贡都有各自的用途,包括了以九赋敛财贿,以九式均节财用,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即“九赋九式九贡”制度: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宰》中曰:“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


04旅鼎.jpg


旅鼎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府/职币》中曰:“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邦中之赋,以待宾客;四郊之赋,以待稍秣;家削之赋,以待匪颁;邦甸之赋,以待工事;邦县之赋,以待币帛;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山泽之赋,以待丧纪;币馀之赋,以待赐予;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凡式贡之馀财,以共玩好之用。凡邦之赋用取具焉。岁终,则以货贿之入出会之。”


05长思青铜编钟.jpg


长思青铜编钟


从《周礼》记载得知,除去地赋之外,统治阶级还要收取关市的赋税,供给王的膳食和衣服所用;王都中的赋税,供给接待宾客所用;四郊的赋税,供给饲养牛马草料所用;家削的赋税,供给颁赐群臣所用;邦甸的赋税,供给工匠制作所用;邦县的赋税,供给钱币锦帛所用;邦都的赋税,供给祭祀所用;山泽的赋税,供给死丧或灾荒所用;给公用的剩余财物,供给王闲暇时与诸侯和臣下结恩好而赐予所用;凡诸侯国贡献的财物,供给吊唁诸侯之丧所用;凡向万民征收的赋税,用以充实府库;凡赋贡收入开支后的余财,用以供王的玩好所用。凡国家所用财物,都可以从大府领取。年终,就总计一年财物的收支而上报。


06人龙合体纹玉饰.jpg


人龙合体纹玉饰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宰》中又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九贡以各地特产的实物缴纳,其内容包括:一曰祀贡,为牛、羊、猪等祭祀祭品用物;二曰嫔贡,为皮、帛之类;三曰器贡,为银、铁、丹漆之类;四曰币贡,为绣帛或玉、马之类;五曰材贡,为櫄杆、栝、柏、筿之类;六曰货贡,为金、玉、龟、贝之类;七曰服贡,为纻或玄绣、纤缟之类;八曰斿贡,为羽毛或燕好、珠玑、琅玕之类;九曰物贡,为其他可贡的各地方特产。


07“格伯”青铜簋(gui).jpg


“格伯”青铜簋(gui)


《周礼》为儒家经典,是一部有关治国方案和管理制度的典籍,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大项,涉及各种职官及其管辖范围,为后人提供了难得的早期社会形态的研究史料,堪称为中国文化历史宝库。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王公将相等上流社会中,黄金大行其道,已经作为贿赂、谢礼、赏赐、离间、进贡等诸多用途,如:


01楚国金版.jpg


楚国金版


《国语•晋语二》载晋公子夷吾以“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送秦公子絷。

《战国策•卷十一•齐四•齐人有冯谖者》曰:“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下曰:“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


02先秦“郢(ying)称”金版中国钱币博物馆.JPG


先秦“郢(ying)称”金版(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03先秦“郢称”金版背图中国钱币博物馆.JPG


先秦“郢称”金版背图(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战国策•卷十八•赵一•苏秦说李兑》曰:“明日来,抵掌而谈,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战国策•卷二十七•韩二•韩傀相韩》曰:“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


04郢爯(cheng).jpg


郢爯(cheng)


《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中:“厉公从其言,作书报之。先贡上白璧三十双,黄金三千镒,其三城贡赋,约定冬初交纳。”


05楚国卢金.jpg


楚国卢金


据以上史料所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交往的频繁,黄金作为贵重金属被上层阶级所认可,盛行于世。

《太平御览•卷八百九》曰:“秦币,黄金方寸而重一斤,以镒为名。(孟康曰:二十两为镒。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斤,汉以一斤为一金。)金为货,夏、殷无闻。周: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故货宝于金。武帝时,卫青击匈奴,斩捕首虏,赐黄金二十余万斤。”


06楚国金版.JPG


楚国金版


山东、湖北、安徽等地陆续出土了楚国的爰金,大多数呈方形,上有铭文如“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卢金”等,因带有像印章一样的戳记,又名“印子金”。郢,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爰,计量单位,但无实据,出土完整的郢爰约重250克到260克左右。


07郢爯、卢金.jpg


郢爯、卢金


当时黄金白银的流通只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礼聘、游说诸侯、器物装饰、君王赏赐时使用。公元1971年,在湖北省江陵郢城曾出土一块郢爰,重17.5克;公元1974年,在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爰金392块,总重量8183.3克;公元1979年,在安徽省寿县花园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块,重5187.25克。


08陈称.jpg


陈称


09郢爰(ying yuan)印戳.jpg


郢爰(ying yuan)印戳


这些楚爰金的重量大小不等,含金量多为94%至99%之间,少量的仅为85%左右。爰金是我国最早的黄金原始铸币,出土的爰金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可以确定当时使用时被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用特定的天平称量使用,在大宗交易支付或其他使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爰金作为贵重金属,在古代货币史上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地均有实物展出。


10战国银质郢爰.jpg


东周楚国爰金


据云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历史银锭》一书中介绍,早在建国前就发现了银质郢爰,郑家相认为“银质金版”似应为当时楚国流通的货币,其《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一书中所记载的“银质金版”,面文为“郢爰”二字,阴文铸成。


春秋开始到战国时期,属于名符其实的“黄金”时期,那么白银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公元1974年,河南省扶沟县18枚银布币的出土,证明了在东周战国早期开始甚至更早,白银已经开始铸造并使用。


01银布币.jpg


银布币


02银布币.jpg


银布币


当时12枚银布币出土时盛放于铜鼎之内,同年,扶沟县又陆续上缴了6枚银布币。经研究,这批平肩银布币为战国早期楚国铸造,其造型如长方形平铲,与青铜质平肩空首布相似,形状、大小、重量不一,为我国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银质布币实物,现藏于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


03银布币.jpg


银布币


04银布币.jpg


银布币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中所记载,秦时规定“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但是银布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货币呢?其用途为何?由于银质货币出土量极少,在其他地方也没有大量发现,史籍中也难觅踪迹,所以作为白银货币流通或其他用途无法确认。如前所提《尚书•夏书•禹贡》中虽有白银上贡的记载,但是没有实物出土,无法确认其造型及用途。但是这批银布币的发现,却将我国的白银铸造使用历史从汉代提前至东周时代,在白银货币史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海贝、铜贝等在殷商时期已经作为货币形式出现,从河南安阳等地出土数量看,使用广泛。另外,至东周战国时期,在河北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纯金贝、包金贝和纯银贝,数量极少,其尺寸和造型都仿照商周时期的海贝和铜贝,大小样式各异,通常作为贵族装饰、馈赠、赏赐之用。


01贴金铜贝.jpg


贴金铜贝


02包金海贝.jpg


贴金铜贝


在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了纯金贝,重2.9克,长约11毫米,宽约7.5毫米,厚约4.9毫米,造型规整,目前出土数量极少。


03中山国金贝.JPG


中山国金贝


04中山国金贝.jpg


中山国金贝


05中山国金贝背图.jpg


中山国金贝背图


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1号墓出土了数枚银贝币,长约33.9毫米,宽约22.6毫米,重约10.5克,为模铸,正面光滑微凸,椭圆形,面中纵向开口,口沿为锯齿状,背面呈平剖,制作精良,其形状尺寸仿制天然海贝,目前出土发现数量极少。


06中山银贝.JPG


中山银贝


07中山银贝.jpg


中山银贝


08中山银贝背图.jpg


中山银贝背图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中,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并建议齐桓公封闭矿山,“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白银矿产已经探明发现,由国家支配,并且法令森严,不得私自开采。


09包金铜贝.jpg


包金铜贝


10包金铜贝背图.jpg


包金铜贝背图


从形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白银铸造有铲形、贝形等,重量和尺寸大小不等,远没有同时期青铜铸币规整统一,白银铸币形态的出现,无明确记载,不能说明其货币职能,或作为样币铸造、或贮藏、或赏赐等不得而知,以待日后根据出土实物考证。另外其使用价值鲜有记载,而黄金无论从史料查询还是作为随葬却出土很多,由此可见,白银在东周战国时期之前使用量极少,之后多用于器物装饰,应该和白银杂质较多,不易提取冶炼铸造等原因有密切关系。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