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淸朝时期 - 白银货币展区综述
浏览: 5418

展馆介绍

清朝是中国银锭使用发展的极盛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清朝政府无论赋税收缴或者公私支度皆使用白银,在民间使用更是流通广泛,以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贵重的金属特性,使得白银的货币价值在人们的思想上根深蒂固,黄金、白银自古作为财富的象征而延续至今。

清朝时,白银的使用在“用银为本”的律令下彻底放开,允许民间各银炉经朝廷允许后自由铸造,便于市场流通交易。清朝银锭的铭文,在早期时继续沿用明朝的风格,多为錾刻,其上详细说明银锭铸造用途、年份、工匠等。至康熙以后,随着国家的强盛,白银广泛流通,铭文大多为戳记,分为官铸和私铸。

官铸银锭多为赋税,由官府统一熔铸后上解国库,如地丁、捐输、厘金、盐课、茶课、关口等,《清史稿》曰:“乾隆四十一年,户部奏准各直省解京银两,无论元宝、小锭,必錾凿州县年月及银匠姓名。”以区别白银的课税用途,保证上缴国库的白银成色质量。

私铸银锭多为经官府允许的民间银楼铸造,戳记较为单一,只有银楼名号或者工匠名字等,如川锭“永兴楼”、“刘焕清”;陕槽“渭南王俊”、“三原王成”;河南“梁炽昌”、“ 祥兴隆”等,私锭打印戳记,主要也是为了保证成色,同时也是为了宣传,用于平常大宗买卖的交易、存储、兑换等。另外还有很多是不打戳记的无字锭,一般为五两以下的小锭居多。

从流传的实物看,清朝银锭常见有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等,五十两大锭一般都是官铸银锭上解国库,也有私铸,较少。十两、五两银锭分为官锭和私锭,其用途各有不同。一两以下一般都是无字碎银,如云南的母鸡课、贵州的圆盘锭等,多用于小额支付或切割称重使用。

银锭在清朝遍及各个省份都有铸造,其名称各不相同,如河北十足色、山东钱粮小宝、东三省大翅、河南腰锭、陕西槽锭、甘肃花生锭、浙江丝元、江西方宝、湖南龟宝、四川圆碗、广东砝码、贵州茶花、云南牌坊锭等。并且每个省份的造型又有不同,如四川为圆碗型;江西为方型;云南为牌坊型;山东、河北为船型;山西、河南为腰型;广东、广西为砝码型等。同一省份的造型还有不同,如云南省除去有牌坊造型外,还有单槽、双槽、三槽造型之分;江西省除去有五十两方宝外,还有十两镜面;山西省有船型、腰型;湖北省有翅宝、圆碗;贵州有圆碗、茶花等。由此可见,银锭名称、造型等在清代没有统一的铸造标准,清政府用银之广,用银之重由此可见一斑,清朝银锭从使用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越于其他朝代,成就了中国银锭时期的繁荣辉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开始、兴盛、衰落、消亡的过程,银锭自然也不能例外。从战国时期的银贝、银布,到唐宋时期的银铤、再到明清时期的银锭,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伴随着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真实地反映了白银在各个时期货币结构中的职能作用,成为后人研究钱币史料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为中国钱币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