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祝贺于廷明先生新作《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2-04-21

1592659698157195.png


1606793597128613.jpg


微信图片_20220421091327.jpg


作者简介


于廷明,男,汉族,笔名,壬月,相辛丑。1962年2月出生,甘肃高台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学士,兰州大学应用数学系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现供职于甘肃银行,高级经济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甘肃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兰州博物馆协会副会长。曾任甘肃省钱币博物馆馆长,甘肃省钱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甘肃省钱币文化传播中心法人、主任,中国金币特许零售商甘肃开元钱币文化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币市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参与编写的著作有《金融咨询》、《金融业务工作手册》、《甘肃历史货币》、《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地方银行史》、《甘肃省志·金融志》、《中国机制铜圆》、《甘肃省钱币学会二十年 甘肃省钱币博物馆五年》。编辑出版的专著有《中国甘宁青纸币》、《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钱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国金币》、《金融时报》、《收藏》、《西部金融》、《西部论丛》、《兰州商学院学报》、《甘肃金融》、《甘肃城市金融》等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部级、省级钱币科研项目8项,其中,获部级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1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甘肃省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特别奖1项。


参加工作近四十年来,作者长期从事金融研究、钱币研究、钱币经营、钱币管理、钱币学会及中国金币特许零售商销售、管理、综合服务、行业协会与地方银行工作。曾先后荣获甘肃省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机关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机关、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20421091624.jpg


《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出版


由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原馆长于廷明先生研究、撰写的“古泉文库系列丛书”《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已于2022年 3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微信图片_20220421091804.jpg


自1983年至今,作者学习货币金融理论、参加货币金融工作近四十载。四十年来,作者对中国传统货币文化古钱币、金银币、金银锭、铜元、纸币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未停止探索耕耘,其研究成果陆续被国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刊载;四十年来,结合货币工作的特殊性,作者从研究者不断成长变化为货币工作的管理者,并试图将货币理论与货币实际工作有机相融合,其工作性研究成果也被报刊发表并被领导与同行认可。


微信图片_20220421091919.jpg


四十年来,作者积极参与重大活动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些积极有分量能指导实际工作的调研报告;四十年来,作者组织并承担各类钱币学术课题攻关任务,形成了一些在钱币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作者将上述成果择其重要者编篡成册,并定书名《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谨献给作者工作过的中央银行与地方银行的领导与同事们、泉币界的同行与收藏爱好者们,祝愿我国的货币金融及钱币学事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倘若能为研究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经济史、地方史提供一些资料与借鉴,将不胜荣幸与感激。


微信图片_20220421091942.jpg


全书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泉学风云,主要收录作者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二部分泉坛实践,主要是收录作者从钱币理论到钱币实践中工作性的探索成果;第三部分泉坛历程,主要收录与反映作者参与的国内外重大活动;第四部分金银锭专题,是作者近期对甘宁青地区金银锭研究未曾公开发表的最新学术成果;另于书后彩页部分附有钱币彩图,主要是针对书中涉及到的相关钱币黑白图片进行的有益补充。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030.jpg


全书59.4万字, 插页52面,共收录重大活动照片80张,钱币及与钱币相关的物件彩色图版189种、250张,插图560张。


该书大16开,392页,铜版纸精制印刷,平装本每本228元,精装本每本人民币258元。


欢迎大家长按下方二维码加作者联系购买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106.jpg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周祥先生附文


辛勤耕耘四十载  终成大树惠后人

——读《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


周  祥


2022年4月因上海新冠疫情逐渐严重而居家办公时,我收到了好友于廷明先生四十年对钱币学、货币史研究的心得集成《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读后,深感钦佩。


我与廷明兄虽然工作在不同的系统,但因为对历史货币研究的共同爱好,相识已经近三十年了。近三十年来,廷明兄每有新成果发表,我都会给予极大的关注。我们都出生于1962年,今年都到了法定退休的年龄。所以,收到廷明兄的大作,应允写下此文,也算纪念。


廷明兄很多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钱币学会、甘肃省钱币博物馆、甘肃银行工作,所以,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紧紧围绕甘肃地区发现的、发行的和流通的历代货币展开,形成了以甘肃历史货币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特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甘肃历史货币研究的集大成者。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131.jpg


于廷明先生《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除了前、后记外,主要内容由泉学风云、泉坛实践、泉坛历程和金银锭专题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里的内容分别按照时间节点串接,应该说是廷明兄在钱币学、货币史研究和业务工作上心路历程的映照。其中从收入论文的篇幅和在该书中所占的分量来看,“泉学风云”应该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也是廷明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火花闪耀之处。因此,我们不妨选之而评之。


“泉学风云”部分收入论文35篇,大致分为钱币文化、古代货币、近现代机制货币、近现代纸币和近现代票据5个版块。从这5个版块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于廷明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涉猎面和探索精神、以及做学问的严谨性。


在第一版块中,于廷明先生不但论述了钱币与钱币学之间的关系、定义,而且论述了货币文化在央行文化构建、区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钱币投资的技巧与风险,提出“钱币是指历史上曾经当过货币使用但已退出流通领域的特殊商品”,而“钱币学是一门以研究古代钱币为内容的学科”,“兴趣爱好是研究钱币的基础”,反过来“研究钱币可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服务”,既讲清楚了钱币与钱币学之间的关系,也梳理了研究钱币与兴趣爱好相结合的辩证关系。不仅如是,于廷明先生还通过对文化内涵、货币文化的研究,提出了央行文化构建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甘肃区域文化的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甘肃区域货币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的真知灼见,值得思考。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153.jpg


在第二版块中,于廷明先生就1996年12月在甘肃榆中夏官营发现的带有纹纪或文字异体的半两钱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批纹纪、文字半两钱当属朝廷重大事件特铸纪念品或各官铸钱监向朝廷呈送的库档钱和宫廷专用钱”,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见解。如果是这样,甘肃榆中夏官营发现的这批半两钱,是否可以定性为其不属于法定流通货币。通过居延出土的钱币和文献的资料的采集和分析,于廷明先生对居延在汉代时期的商业活动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居延在汉代时期无论是商业生产种类的齐全和商品交换的活跃程度、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贫富的差异,都反映出当地的商贸活动达到了比较发达程度的观点。


汉武帝时期曾铸造和流通“白金三品”。有关“白金三品”的讨论,一直是钱币学界和收藏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争论不止。于廷明先生通过对同一铭文的铜饼属国的探讨,对陕甘地区发现的所谓“白金三品”之一的“龙纹币”进行了考证,提出“陕、甘出土的铭文铅饼与其他地区出土发现的铭文铜饼,虽均属希腊化货币,但铸地和国别不同。铭文铜饼显然铸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之间的‘巴克特里亚’的‘巴赫尔’,至于‘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还是‘大夏—吐火罗’时期及‘大月氏—贵霜’时期,尚需继续论证和考古材料的揭示,但目前我们给铭文铜饼下一个‘巴克特里亚铜币’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至于陕、甘发现的铭文铅饼,可以说是受铭文铜饼的影响,铸造于我国两汉时期的‘龟兹国’或‘于阗国’的一种特殊的货币。而这种铭文铅饼所起的作用不大,流通范围小,有自铸自销的因素存在,故史籍缺乏记载,铸地出土发现少。陕、甘出土的铭文铅饼当时受阻滞留于地下的现象也证实了这一点”的看法。这一看法在1991年就提出了,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颇为遗憾的一件事。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作为一家之说,它对推动“白金三品”的进一步研究极其重要,并将产生广泛影响。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215.jpg


清代光绪年间开始,中国传统的方孔圆钱开始受到机制货币的侵蚀,逐渐地在社会生活中不再起主角的作用,对于相对偏远的甘肃而言,也莫不如此。于廷明先生通过对甘肃地区机制铜元和银元流通情况的梳理,提出了甘肃机制货币的流通和铸造经历了由流通外来机制货币到自铸机制货币的这样一个过程。甘肃地区自铸铜元,开始于民国九年,经历过三个时期,一个是张广建、陆洪涛主甘时期,一个是冯玉祥兼任甘督建立甘肃造币厂时期,另一个是建立于民国十四年的中央造币厂兰州分厂时期。甘肃银元的铸造则开始于民国时期,由甘肃造币厂完成,铸造有民国三年版袁像一元银元和加铸“甘肃”地名的民国三年袁像一元银元两种。甘肃机制货币发展过程的揭示,有助于我们了解甘肃近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尤其是通过《甘南地区银元流通简史》,使我们对甘南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银元流通及其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泉学风云”中,我们不难发现,近现代纸币研究的文章占了其中相当大的篇幅,应该是于廷明先生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在《在清代甘肃钱票简述》一文中,于廷明先生不但论述了清代甘肃钱票的产生与发展,而且对清代甘肃钱票以发行机构、货币性质和钞版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由此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清代甘肃钱票的地位和作用。在《甘肃最早的官办金融机构考辨》、《对光绪年间甘肃官办金融机构的若干订正》、《清代甘肃纸币及相关问题研究》、《清代甘肃纸币研究》和《浅析加盖甘肃戳记的户部官票》等论文中,于廷明先生就清代甘肃最早设立的金融机构名称、设置时间和沿革,清代甘肃纸币的产生与发展、纸币分类、纸币发行机构,咸丰年间纸币发行(包括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甘肃司钞的发行和流通)及光绪宣统年间官银钱局纸币和清代甘肃纸币特点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和考述,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引起了各方的重视。特别是于廷明先生对甘肃司钞的研究,可以说费尽心机,在撰写的许多有关清代纸币论文中都有述及,是这一研究的杰出代表。比如,在篇幅不长的《试论甘肃司钞》一文中,于廷明先生首先从发现的甘肃司钞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得出了甘肃司钞流通的时间大致在咸丰四年到同治十二年间的观点;其次,从其发行背景和流通情况出发,将甘肃司钞的流通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使甘肃司钞的发行和流通的历史状况得以呈现,简单明了,匠心独运。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250.jpg


对于民国时期甘肃纸币发行和流通,于廷明先生不惜笔墨,着力对甘肃平市官钱局及其纸币、中国农民银行兰州分行的货币发行及主要经营活动、甘肃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甘肃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甘肃农民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西北银行甘肃分行及其发行的纸币,以及甘肃军需钱号兑换券,都进行了深度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独领风骚。


在《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于廷明先生对陆军骑兵学校收据、民国时期陕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陕甘宁边区银行有奖储蓄券、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和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期票等票据,同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陆军骑兵学校收据的考证》、《对民国时期陕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考证》论文中,于廷明先生对落款为民国三十四年的一张陆军骑兵学校收据和陕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从它们的历史背景、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将一段尘封了的历史重新展现于世。而《环县发现陕甘宁边区银行有奖储蓄券》一文对陕甘宁边区银行有奖储蓄券的发行时间、发行次数和发行目的,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浅谈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期票》一文中,于廷明先生提出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期票的面额有五种,有A、B、C三种编号版式,大全套应该有15个品种,发行于1961年,并指出其是全国期票发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存于市场的原因是当时兑付工作没有如期完成。在《对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的考证》一文中,于廷明先生认为这种发行于1958年的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是1959年到1961年期间地方公债之一,是经国家授权的政府债券,具有发行时间短、发行区域特定和回收兑付率高的特点。当时为了发行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甘肃省政府还特地成立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公司,专门制定了内容为八条的《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办法》。于廷明先生经过考证认为,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票样和发行券各有五种面额,但成品券却不止于此。这样,一幅完整的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发行的历史画卷就为我们生动地勾勒了出来。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312.jpg


于廷明先生除学术研究外,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钱币学会、钱币博物馆以及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务工作之中。就是在这些工作中,于廷明先生也不是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创新驱动,不断总结归纳。通过《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书中的这方面文章,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繁杂的工作中,于廷明先生同样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果和工作业绩,而本书正文之前的奖状,就足以说明。


总之,纵览于廷明先生的《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我们可以深切感觉到,于先生对钱币事业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辛勤耕耘四十载,终成大树惠后人。我们冀望于廷明先生退而不休,创造更大的辉煌。


欢迎大家长按下方二维码加作者联系购买


微信图片_20220421092106.jpg


精彩尽在 www.yindingbowuguan.com 电脑版、手机版、公众号同步推出。


- 逛银博,学知识,赏私人珍藏 -


1572955777245668.jpg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