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银锭馆藏专区 其他馆藏专区
从钱币的视角谈古罗马帝国与印度次大陆的贸易关系
浏览: 1037

从钱币的视角谈古罗马帝国与印度次大陆的贸易关系


霍博    常昊


“印度一罗马贸易关系”(Indo-Roman trade relations)也称香料贸易,是印度次大陆与地处欧洲的古 罗马帝国之间通过海洋的贸易。贸易航船由地中海的古罗马外港到达埃及港口,货物经一小段陆路运输,再 次使用航船进入红海利用印度洋季风到达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这个贸易路线要比由小亚细亚和中东的陆 路贸易路线要晚,因为公元前30年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埃及之后才得以打通这条贸易路线。值得重视的 是,这条南方路线,不仅有助于加强古罗马帝国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贸易,而且,由于运输成本的低廉逐渐 取代了陆路贸易路线。本文试图通过一些与之相关的出土钱币来探讨古罗马与印度次大陆的贸易情况。

资料表明,古希腊古罗马商人曾频繁往来于古代泰米尔国家(即今天的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自托勒密 王朝时代以来,希腊罗马世界与印度次大陆的有了最初的贸易。例如潘迪亚、乔拉和谢拉二个王朝的泰米尔 国家的贸易,随即建立了很多贸易定居点,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斯特拉波的记载,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安 条克行省接见过一位来自印度南部德拉米拉的王国潘迪亚的大使。

希腊化时代塞琉古王朝控制着一个发达的与印度次大陆的陆路贸易网络,这个陆路贸易网络需要通过阿 契美尼德帝国控制的沙漠边缘。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则控制着通往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印度次大陆西部的其他 贸易路线,在古罗马人介入之前,就己经开始利用该地区的贸易机会。但是根据历史学家斯特拉波的说法, 印度人和希腊人之间的贸易量无法与后来的印度一罗马的贸易量相比。

托勒密王朝利用红海港口发展了与印度古王国的贸易。随着古罗马埃及行省的建立,罗马人利用这些港 口接管并进一步发展了己经存在的贸易。但是像斯特拉波这种罗马帝国早期的古典历史学家,对当时身份低 贱的商人和他们的地形记录存有偏见,很难将更多的地理学信息融入他的作品中。直到2世纪罗马帝国后期 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有了突破,借助商人和水手的描述,他精确地了绘制孟加拉湾的地图。

古罗马共和时代的前两个世纪,印度西部和罗马东部之间的海上贸易显著增加。到了奥古斯都当政(公 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罗马帝国的稳定让两个地区的贸易扩张成为可能,这种稳定,也能允许一种更健全的 金银铸币新探索。

我们从拉丁文古典作品中看到,罗马引进了印度老虎、犀牛、大象和蛇,用于马戏团表演——这是一种 娱乐方式,用来讨好罗马的公民们。罗马妇女佩戴着印度洋珍珠,象牙,各种宝石作为奢侈品,也进口草药、 香料、胡椒、枸杞、棉布、芝麻油和糖作为日用品。进口乌木用于罗马的家具。印度西海岸地区以其汹涌的 海浪和多岩石的海床而闻名,这对航运是危险的。人们在位于印度西部卡什赫湾的一个名叫贝特•德瓦卡的 岛屿附近,从一个船只遗骸上发现了七个安瓿瓶,用于从罗马帝国进口葡萄酒和橄榄油。所以该岛在位置上 所处的不利条件,但是双方的供求关系仍使印度西部海岸这一带成为重要的贸易场所。

但是实际上,印度-罗马贸易更多是一种单向贸易。印度人对罗马产品的需求并不是很大,基本都是价值 偏低的日用品,葡萄酒和橄榄油以及少量的玻璃制品。结果,西印度成为了大量罗马金币的接受者。在印度 西部发现的罗马金币主要来自公元1-3世纪。这些罗马硬币还表明,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印度次大陆与 罗马有着稳定的海上贸易。虽然,陆路也被印度使者用来到达罗马。但由于漫长陆路上的关税问题,海路更 容易受到商人们的欢迎。然而,3世纪后期以后印度-罗马贸易开始走向消亡。在塞维鲁•亚历山大死后,罗 马帝国不再稳定,黄金年代一去不返,帝国进入三世纪的危机。随后的商贸活动开始骤减,尤其贸易路线于 公元第7世纪进一步衰退,伊斯兰教的兴起完全阻碍了印度和埃及之间的海上贸易路线。在伊斯兰国家的控 制下,曾经的东方商路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内愈发被欧洲人所遗忘。再下次的兴起要等到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 来临。

自20世纪起,与该贸易之路相关的钱币被陆续发现,为我们认识这些钱币和商业贸易提供了一些佐证。 例如,在印度、阿富汗等地陆续出土一些古罗马金币。还有一些与罗马金币类似的金币,显然是当地商人或 者地方部落的模仿。换句话说,古罗马通过贸易把金币带到了印度次大陆,也许是罗马金币广受当地商人的 认可,但是数量又不多,所以,当地人就模仿制造金币以满足流通和存储的需要。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普杜克塔蒂城出土的古罗马金币。第一枚为卡里古拉金币(公元37-41年),第二与 第三枚为尼禄金币(公元54-68年),大英博物馆馆藏。这些打制于公元1世纪的金币面值为1奥雷,这批窖 藏金币基本有一道检验槽,在大宗贸易中用来检验金币的真伪。

公元98-117年古罗马发行的图拉真1奥雷金币,在今天阿富汗的阿欣波什佛教寺院被发现,大英博物馆 馆藏。

印度次大陆仿制的古罗马金币,头像为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克奥勒留之妻,皇后小福斯蒂娜,大英博物馆 馆藏。这种仿制型金币的含金量与罗马本土打制的奥雷金币基本一致,只是重量略轻。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罗马金银币确为西方商人与次大陆进行交换的重要商品。据《红海航行志》,在古吉 拉特地区,“罗马钱币,无论金银,控制着与当地钱币的交换,收益颇丰”。次大陆各地(尤其是西南地区) 埋藏的各个时期的罗马钱币数量可观。在印度北方地区商品经济一直比南方发达。从印度-斯基泰人、印度- 希腊王国与当地王国相互拉锯竞争直到后来贵霜帝国的统一。罗马的金银币进入北方以后,很可能被当地融 化,重新制作成贵霜钱币,但是钱币文化的传播己经完成。贵霜早期钱币就明显吸收了希腊罗马的元素,包 括钱币背面的神像,很多神祗都好似是希腊罗马众神的次大陆本土化。

但是南印度海岸仍然属于部落联盟状态的泰米尔酋长国的掌控下,并没有一种强有力的货币,从罗马人 手中交换的金币和银币,就很容易作为地位和排名的装饰品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连北方强大的贵霜帝国都 受到影响,更不用说落后的南方。这可能是一种发自内心屈从于罗马帝国的伟大,而当地人利用这些从”伟 大的“国度换来的钱币加强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威。如果印度南方存在一个先进强大的政府并且能够铸造通用 钱币、规范商贸活动并从贸易中提取利润,那么便没有将外国钱币转化社会地位的象征,并大量仿制外国钱 币在本地流通这种荒谬的行为了。

两地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这对文明和参与贸易的其他人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罗马的银器和象牙 制品中,都可以看到印度影响的痕迹。中国人通过这个条海路的方式,可能也参与了罗马的贸易,根据中国 的历史记载,公元166年、226年和284年,有罗马使者在越南北部的里南(建芝)登陆。在中国发现了东罗 马帝国金币和玻璃制品,在越南也发现了古罗马币、手镯、玻璃珠、铜灯和安东尼时期的奖章。对比在中国 仅仅少量发现的东罗马帝国金币,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罗马人购买的中国丝绸大部分是在印度购买的,再 通过陆路和海路通道运回。

在印度南部发现的众多罗马金银币窖藏中,一直存在版别丰富的当地仿制品。至少从奥古斯都(公元前 27年-公元14年)时代的罗马硬币就在印度被模仿,这种做法直到公元5〜6世纪的拜占庭硬币中继续存在, 直到7世纪的贸易中断。上图为古罗马第-任皇帝提比略本土发行的奥雷金币与同时代印度次大陆仿制的金 币,从图案的精细程度上仿制币无论是打制的精细程度还是重量,都要逊色。

印度仿制品展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些不是伪造品。伪造品通常是镀金的铜币。印度仿制的奥雷 金币与罗马本土发行的奥雷金币在初期重量相差并不太大,上图中两币重量仅仅相差1. 13克。这表明罗马是 世界金融之都,因此,它的货币信誉比金属更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提取原始黄金并模仿“高价”的罗马金币是有意义的。

笔者所藏古代斯里兰卡仿制古罗马塞维鲁王朝时代的奥雷金币(1奥雷金币=25狄纳里银币,1狄纳里银 币=4塞斯特提铜币),正面皇帝塞维鲁(公元193-211年在位)头像,背面胜利女神手持花环站像。另一枚 为古罗马中央造币厂(罗马城)打制的奥雷金币。通过对比,两枚钱币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从这一时期开始, 似乎有几个造币厂在印度仿制罗马金币。从对比图来看,模仿品的塞维鲁的肖像相当粗糙,背面胜利女神也 完全缺乏艺术性,原本的拉丁文字母全部讹写。

戈尔迪安二世(公元238-244年)。与罗马本土造币厂打制4. 58克相比,模仿品3. 05克有点轻。字 体也有点粗糙。我们确实看到,随着罗马在公元3世纪开始陷入经济衰退,野蛮人入侵变得越来越普遍,自 然,罗马对产自印度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的需求显著下降。

印度对罗马金币的模仿品是诸多古典模仿币中比较奇特的事例。没有这些模仿品,我们很难想象两种截 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曾经有着如此发达的贸易往来。而且图案和文字如此笨拙的模仿品,如何在大量的贸易中 产生作用,来自罗马的商人能愉快的接受吗?还是只能在印度本土流通?着实还有很大的想象和探寻的空间。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