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公博讲铜元系列之铜元收藏的复兴与交流时期(90年代中后期)
浏览:1225   [ +收藏 ]

段洪刚丨公博钱币世界


从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国外对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热潮也逐渐升温。

国内外先后出现了好几种铜元专著。包括秋友晃主编的三本巨著(未刊本)也被台湾学者介绍到了大陆。

秋友晃先生对中国铜元终生痴迷,为中国铜元的分类研究耗尽半生心血,既培养了不少接班人,也对中国铜元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换句话说,秋友晃先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一个民间人士所能作到的一切!

紧随秋友晃先生的是一位名叫秋山知久的日本学者、中国铜元收藏家。

秋山知久先生从1994年开始,陆续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国近代货币方面的专文。

秋山先生的专文总名《近代中国货币的研究》,创刊号发布于1994年10月,内部赠阅,没有公开出版、销售。

每个省一册,全面研究该省的机制币。主要是银币和铜元。

秋山先生系列著作的最大特色,也即对中国铜元而言的学术意义,在于编辑思想和分类方法两方面的创见和发展。



首先在编辑思想上,作者把中国铜元的铸造背景放到一个非常广阔、深远的范围之内,每叙述一个省,首先是以地图、文献资料甚至军事作战资料来充分讲解一个省的地理地形、物产风物、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等。

其次才具体讲钱币的品种版别。

最后再列出每册的相关附录资料、参考书目。

有时候版别之外的内容占到全书一半。这样写的好处在于方便爱好者对钱币的历史背景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否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还有待评说。

其次在分类方法上,秋山先生另辟蹊径,把每枚币的版别变化之处,分别给出一个代号,面、背都如此处理。

然后根据代号位置的不同变化来搭配版别和评定级别。

也就是把每枚币的特征单独提出,进行分类对比。

这是一种细化工作,一种以微观为分类标准的方法,也许能有效区别多种多样的细目。

这个方法的科学价值,目前也还无法评定。但这种创新精神实在值得学习和借鉴。



1997年,正是中国钱币走入低谷的开始,台湾收藏家开始了多年酝酿之后的动作。

中青年收藏家郑仁杰在另外几位铜元收藏家施诚一、刘继武等的支持下编撰了全新彩色照相版的《中国铜元鉴赏》,共收录中国铜元主要品种版式及币章785个。

此书在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历史上有两大贡献。

其一,是继20、30年代伍德华使用黑白照相制版对于墨拓制版的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这次是彩色版对黑白版的革命,可以说,既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也是收藏价值的一次美学革命。

严格讲,《中国铜元鉴赏》不能算一部学术作品,正如其书名所显示的,此书目的在“鉴赏”,其意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鉴别真伪”。

随着收藏事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赝品充斥坊间、地摊,防不胜防。

而此书以真品彩照示人,则真伪立判,其嘉惠泉坛,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其二是“欣赏铜币之美”。

中国铜元博大精深,图案文字千变万化,其中固然有粗陋不文的部分,但大多具备审美特征,腾云驾雾的飞龙、老成持重的立龙、曲尽其妙的乙字龙等等,无不赏心悦目,就是那些普通品种的美品,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想,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恐怕还在于把美的享受与追求融入其中,引导收藏者、爱好者进入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艺术的境界。



国内这时期还出版了《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8卷“清民国银锭银元铜元”卷,该书由上海钱币学会主编,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全书篇幅浩大,铜元部分收录了各品种、版式拓图1900多个,可算一次巨大的总结,遗憾的是该书对某些版式的划分,采用了按重量进行的方式,是极不科学的。

每枚铜元,如果不是全新的,那么重量的差别当然会随着磨损程度的不同而有变化,是完全不可以作为分类方式的。

此外还存在一些把私铸币当罕见官版的现象(参见该书第676页,3211至2118号全部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没有多少研究价值私铸沙版)。

但此书最大的优点也是它的数据,由于每枚均有重量,这就给收藏、研究者带来了不少方便,该书精美的拓图以及书后附录的几篇铜元历史介绍、铜研究等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200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铜元图典》(李晓萍编)黑白拓图本也值得重视,该书收录铜元拓图1080个,全部是钱币大师马定祥生前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分精美,是一本难得的拓图参考书。


(本篇结束,持续更新)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