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留住历史的记忆-由红楼梦想到的银锭收藏
浏览:1298   [ +收藏 ]

清帝丨公博钱币世界

 

留住历史的记忆-由红楼梦想到的银锭收藏

 

据红楼梦书中一章节云:二人来至宝玉堆东西的房子,开了螺甸柜子,上一格子都是些笔墨、扇子、香饼、各色荷包、汗巾等物;下一格却是几串钱。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作买卖,算这些做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似的。”那婆子站在外头台矶上,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这段红楼梦中的文字全是对话白描,却把人物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这是曹公的传神之笔,当行之处,有目共睹,且不多谈。这里只把“几块银子”、“戥子”、 “拣大的”、“五两的锭子”、“夹了半个”、“夹剪”等现象稍作解析。


微信图片_20200904101632_副本.jpg


读仲芳氏《庚子记事》十月初七日记云:“香油每斤银一钱四分,猪肉每斤银一钱。”佚名《庸扰录》记云:“近日米价已涨至六两七钱一包。”可知—九零零年,即距今八十年前,北京还普遍用银子作为货币,而今天对如何使用白银已是很难想象的了。在古代,虽然国家开支均以白银计算,但直至明代中叶之后才开始被统治阶级认可民间广为使用。钱,千百年来一直是国家设有专门机构铸造的。清代北京在东城石大人胡同有户部的宝源局、北新桥有工部的宝泉局,都是铸钱的,所以钱叫“制钱”。而各种银子,大的一百两、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中的十两、五两一个的锭子,小的一两一个的锞子,则不一定都是户部浇铸的,有的是民间的炉房银楼开炉浇铸的。银炉为了吉利,在新出炉的银锭宝面往往会加盖诸如“招财童子之”“利市仙官来”“招财进宝”之类吉语性质的戳记。


微信图片_20200904101638_副本.jpg


另外,所铸银锭一般都是按照合乎的重量规格倾鋳,绝不是随意所为。因为整个操作均为人工,有时就存在一些超出规格重量的银锭存在,此时,在核重过程中就会出现剪边现象,目的是截取多余的份量。还有,在上缴国家税收或是提交本省藩庫过程中,还会有取银验色行为,银锭上的验槽就是因此留下的。在现代的收藏活动中,新藏友们常常会嫌弃这些带有“剪边”“验槽”的银锭,觉得它有缺陷而不美观,忽略了银锭做为称量货币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所承载的特殊文化韵味与令人浮想联翩的历史内涵。殊不知,在面对手边的一枚带有剪边或带有验槽的银锭,不正是一次与我们充满智慧的先辈隔空对话的机会吗?


微信图片_20200904101651_副本.jpg


由于利益的驱动,往往会有人竭尽全力地掩盖银锭上存在的验槽加以后期修补以掩人耳目,或是针对不太清晰的戳记进行精修细描,美容美化以谋取暴力。从文化层面讲,这是破坏文物,而从经济层面上讲,这纯属欺诈行为,应该予以惩戒!很遗憾,现在这种现象日趋严重。有些极富有历史意义但又存在有流通缺陷的银锭被无良人士修补得过犹不及,只为暴利!这已经是摆在第三方鉴定评级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第三方评级机构把流通时形成的验槽和剪边给标注出来,初心是仅仅是给收藏者一个提醒,但市场却过度解读为严重的缺陷,让其价值大减,此确实有违我们的初心,更希望市场发挥自身的纠错功能。同时,在经济层面,这种纠枉过正的激烈行为,却又为市场的再一次纠错提供了一次财富再分配的机会,为造伪谋利推波助澜!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一枚银锭藏品,发现其存在的历史闪光点、去伪存真,还原其真正的历史面貌,体现其正确的收藏价值终将是我们评级机构研究与努力的方向!


微信图片_20200904101644_副本.jpg

     

还是让我们放下偏见,珍视我们身边的每一枚银锭,去爱它每一种状态,包括原本认为的所谓缺陷与丑陋。因为,它们正是划过历史天河中的颗颗璀璨流星,代表中华文明的绚烂瑰宝!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