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凉山银锭一绝——足色票银(反书)
浏览:3145   [ +收藏 ]

李晓萍 金银流霞丨古代金银货币鉴赏丨


商用银锭,在清末也称做票色锭,意思是这种银两符合票号通用的成色标准,适用于一切商业活动,而非票号的专利,只不过是票号的势力过大,票色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原则上,票号不自行铸造银锭,都是由银炉根据票色所要求的成色标准铸造的。


清末民国初年,在四川凉山地区还出现一种类似于四川锭的十两圆锭。这种银锭有三戳和二戳二种,有明显的仿四川银锭的痕迹。二戳的铭文通常是彝族文字。值得称奇的是,有一种面砸三个戳记的,铭文类似彝文但又不是彝文,且又看不懂的文字,仔细辨别原来是反书的汉字“足色票银”或“票银”。


微信图片_20200220185813.jpg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书汉字的银锭呢?用意用途何在?

原来,在清代末年,鸦片成为众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进口鸦片贵且少,满足不了需求。云川地区的气候适合鸦片的种植,因而,种植鸦片,买卖鸦片一时成为云川地区的重要贸易,而且,这种贸易是用白银结算的。于是,每年有来自各地的大量白银集中在云南四川凉山一带进行鸦片交易。凉山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彝族人自古喜爱白银,用白银做各种首饰,用白银交易各种商品。为了鸦片交易的方便和顺畅,当地涌现出许多银炉大量打造贸易银锭。当地的彝族银匠也不甘示弱,也纷纷模仿汉人铸造的四川银锭样式打造彝族人自己的银锭。由于,彝族银匠不懂汉字,只能照猫画虎模仿汉字,但又不懂印章刻制是要先将文字反书,盖上后才会呈现正确的文字。彝族银匠们看着汉人铸造的“票银”或“足色票银”文字描刻戳印打到银锭上就呈现出反书的汉字。


微信图片_20200220185834.jpg


将银锭铭文写成“票银”(即票色银),是凉山商民为了与四川以及全国各地商人的鸦片贸易所做的权宜之计和方便之法,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银锭,可以称为凉山银锭中的一绝。


就整体彝族银锭来看,彝文锭比较多见,而反书“足色票银”的相对少见,品相好,字迹清晰的更为少见。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