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白银世界——明代话本小说中的白银故事
浏览:2883   [ +收藏 ]

宣鼎文  金银流霞丨古代金银货币鉴赏丨


历经宋元两代,白银的货币化在明代得以真正完成。明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商业性行为几乎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取向,富民阶层兴起,社会风气产生很大变化;货币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个人的自由,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并孕育出了一种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1]


微信图片_20191208163249.jpg


宋元话本、元杂剧中已有众多的钱、银、钞等货币描写。至《水浒传》、《三言二拍》和《金瓶梅》,明代小说中的白银描写涉及到商品交易、人口买卖、捐赠、赏赐、税收、借贷、盈利、贿赂、诈骗、偷盗、婚嫁、人情往来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与明代社会变迁相互印证。尤以世情小说《金瓶梅》为代表,鲁迅先生评价其“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泰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2],徐建平先生将其称之为“以财色为中心、以求新求变为特质的商业文学”[3]。文中出现钱银交换共456笔,其中用银430笔,用钱26笔,共计约18万两,用途包括经营业务、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买卖丫鬟等;全书仅26次用钱记录,其中赏赐、酬劳、施舍占了18次,用于交易的只有6次,且均为小额交易[4],堪称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范本。


微信图片_20191208163309.jpg


(一)明代的白银货币化进程

有宋一代,金银被用于赋税缴纳、钞引兑换、大宗支付等,虽不用于日常商品交易中的交换流通,但已开始影响百姓生活;自元起,中国以白银为价值尺度,民间借贷、劳务报酬、平常买卖等都有用银。《三言二拍》中的宋元话本已出现“五两银子”、“二钱银子”、“白银五十两”、“黄金三十两”等描述,《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中有“做我传话那没见识的老子,要得成亲,来日办十万贯见钱为定礼,并要一色小钱,不要金钱准折”,《裴秀娘夜游西湖记》中有“刘生乃恳告小船上人曰:‘我有银子一两与你,你可上岸买些酒肴果品下船,我和你跟太尉大船夜游湖则个。’”。元杂剧中,生活中的小额白银交易甚为平常,如关汉卿《窦娥冤》的“楔子”写到:〔蔡婆云〕“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向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白仁甫(白朴)《东墙记》第四折写到:〔卜云〕“梅香,与郎中五钱银子。”


从明洪武年间推行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金银[5],到宣德年间“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6],再到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7],自下而上的货币白银化进程乃是大势所趋,是而朝廷屡下用银之禁,但屡禁不止。彭信威先生认为:“白银的使用,至少在洪武末年便已盛行。英宗的放松禁令只证明政府没有能力禁止。后来甚至政府也不得不用白银来作支付。”[8]正统年间,“金花银”成为白银作正赋支付之始;正德三年(1508年),“以太仓积钱给官俸,十分为率,钱一银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停鼓铸,自后税课征银而不征钱。”[9]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的折银征收正式确立了白银在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万历时,给事中郝经曰:“今海内行钱,惟北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10]


微信图片_20191208163338.jpg


(二)明代白银的购买力

古代经济史常以米价折合银两数目,来计算白银的购买力。据彭信威先生统计,明代历朝米价如下[11]:


年号

每公石价格(单位银两)每公石值银(公分)数
洪武(1368-1398)0.46117.19
建文(1399-1402)
------
永乐(1403-1424)0.28510.63
洪熙1425
------
宣德(1426-1435)0.291
10.84
正统(1436-1449)0.2549.47
景泰(1450-1457)
0.41315.41
天顺(1457-1464)
0.256
成化(1465-1487)0.441

弘治(1488-1505)
0.518
正德(1506-1521)0.475

嘉靖(1522-1566)0.584
隆庆(1567-1572)
0.591

万历(1573-1620)
0.638
天启(1621-1627)
0.927
崇祯(1628-1644)
1.159


为尽力消除或减少天时、货币等因素的变动,如果将米价期间定为五十年为一期,则波动更小,白银购买力变动倾向为:


期别
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
十四世纪后半期
17.1958.17
十五世纪前半期10.8492.22
十五世纪后半期16.35
61.16
十六世纪前半期20.1949.52
十六世纪后半期23.0043.84
十七世纪前半期
32.1931.07
平均18.9052.19


明时,一石=1.0737公石=70800克,一公斤=1180克,一两=36.9克,一公斤米价以5元(2015年11月份各省的平均价)计算,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今的544.34元。但明中期以来,银价购买力略有下降,本文暂将一两白银合500元计。


具体情况以《金瓶梅》为例。据诸位学者考证,《金瓶梅》的成书时间应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即十六世纪后至十七世纪前半期[12]。由此根据书中情节可推:明中晚期,一个十岁左右的普通丫头的身价约在五两至六两银子,即2500至3000元之间,年纪稍长或稍有才艺者,身价可达十两以上,即5000元。生药铺伙计傅铭每月工钱为二两银子,即1000元,专修书柬的温秀才每月三两,即1500元,乐工李铭在西门家做乐师,每月有五两银子,即2500元。常时节得到西门庆资助后,为妻子买了较为体面的五件衣裳,自己两件衣裳,共计六两五钱银子,每件约为一两银子,合500元;西门庆为李桂姐置衣,四套绸缎衣裳需五十两,每套在5000元左右,已算奢侈,而李瓶儿的一件貂鼠皮袄需六十两,价值3万元,让西门庆的众姬妾嫉妒不已。跑腿的小厮和抬食盒的脚夫,赏钱一般为一百文,但宴席中伶人的赏钱却有两钱银子,有的高达五钱,合250元,是脚夫的5倍。武大在县门前买了一间小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带两个小院,花了十数两银子,不超1万元;花子虚在安庆坊的大宅估价七百两,合35万元;何太监买下夏提刑的大宅,“门面七间,到底五层,仪门进去大厅,两边厢房,鹿角顶,后边住房、花亭,周围群房也有许多”,费银一千二百两,合60万元,为清河县的高价豪宅。


微信图片_20191208163539.jpg


(三)《金瓶梅》中的白银故事

《金瓶梅》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世俗世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仆百工,吃穿用度等生活描写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银钱交换尽显人情冷暖,精心建构的市井生活令读者可亲可笑,可悲可叹。小说中,节俭吝啬有之、铺张奢靡有之、仗义疏财有之,见财起意有之、攀权附贵有之、见利忘义有之……作者不经意间的叙述,却道尽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直指“财色”之利害。


1.西门庆的生意经

在词话本中,西门庆乃宋徽宗政和年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人,父亲西门达原走川广贩卖药材,在清河县开了一个生药铺,饶有几贯家资。第十六回中,西门庆评自家铺子:“满清河县,除了我家铺子大,发货多,随问多少时,不怕他不来寻我”,由此推脱三位川广商人前来科兑被积压的细货药料。第三回中,王婆评价西门家:“家有万万贯钱财,在县门前开生药铺。家中钱过北斗,米烂成仓,黄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放光的是宝,也有犀牛头上角,大象口中牙。”虽不如《红楼梦》中皇商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但也可见西门家之殷实。


除了生药铺子,西门庆身为清河县左卫吴千户之婿,又与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提督亲家陈宅攀亲,自是广开财路。作者第一回便评价其“生来秉性刚强,作事机深诡谲,又放官吏债,就是那朝中高、杨、童、蔡四大奸臣,他也有门路与他浸润。所以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搅说事过钱,因此满县人都惧怕他。”第十七回中,蒋竹山称西门庆“专在县中包揽说事,广放私债,贩卖人口,家中丫头不算,大小五六个老婆,着紧,稍不中意,就令媒人领出卖了。”官商中人钱、债务利息、商铺盈利乃至妇人妆奁,都是西门庆累积资本的重要手段。


fafe6dfad8964f9f8eb130c9155ac23d_th.jpeg


第三十八回,应伯爵牵线李智、黄四等与西门庆,西门庆以每月五分行利借一千五百两银子与他,间接瓜分朝廷三万香蜡等料的例银。第七回中,西门庆听闻杨家孀妇孟玉楼“手里有一分好钱。南京拔步床也有两张。四季衣服,插不下手去,也有四五只箱子。金镯银钏不消说,手里现银子也有上千两,好三梭布也有有三二百筒”,便欣然请薛嫂做媒,前后又许下一百两白银笼络主事的杨家姑娘,自此与清河县贩布大户杨家来往不绝。李瓶儿自不必说,她在改嫁之前便将家中的三千两白银寄送给了西门庆,后西门庆将其家私四十斤沉香、三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和八十斤胡椒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独收二百两。第三十三回中,西门庆借机砍价五十两,用四百五十两银子买下了湖州商人何官儿急着脱手的丝线,在狮子街住宅处开两间门面,做起了绒线铺子生意,每日进账数十两银子。这所狮子街的住宅为李瓶儿前夫花子虚用二百五十两白银购得,两间门面原是李瓶儿为蒋竹山所置,耗银三百两,后均归西门庆所有。自娶了李瓶儿,又兼得了两三场横财之后,西门庆用二千两本钱开了一个解当铺,每日收益可观。西门庆将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到了扩大经营、打点铺面、买卖货物上,金钱贵与流通的财富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保富贵,西门庆在政治投资中毫不吝啬。杨戬案中,西门庆用一千两银子在蔡攸、李邦彦处买回了一条性命,后又投靠权臣蔡京,先后两次送上寿礼,更是一掷千金。之后苗青害主一案,西门庆与夏提刑串通,私收苗青一千两白银贿赂,令曾御史怒参二人;二人凑足五百两白银知会蔡太师,才保住荣华富贵。侯会先生称西门庆亲自解送到蔡京府上的生辰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也是他官运亨通,财源茂盛的溯源[13]。


西门庆既是一个挥金如土的风流子,也是一个善于投资,长于经营的精明商人。第七十九回,西门庆与陈经济交托家底,不包括几处宅院与商铺,仅账面数目就高达九万一千七百四十两。


微信图片_20191208163600.jpg


2.白银世界中的众生相

 先从谢希大的一个笑话说起。第十二回,吴月娘遣小厮玳安请西门庆归家,玳安带去潘金莲的信笺一封,惹李桂姐气恼,谢希大承接应伯爵之意,讲了一个笑话与众人开心,却又暗讽李家贪得无厌。


“有一个泥水匠,在院中墁地。老妈儿怠慢了他,他暗把阴沟内堵上块砖。落后天下雨,积的满院子都是水。老妈慌了,寻的他来,多与他酒饭,还秤了一钱银子,央他打水平。那泥水匠吃了酒饭,悄悄去阴沟内把那块砖拿出,那水登时出的罄尽。老妈便问作头:‘此是那里的病?’泥水匠回道:‘这病与你老人家的病一样,有钱便流,无钱不流。’”


李桂姐听罢也用一个笑话,反唇相讥应伯爵、谢希大等人只知白食。


“有一孙真人,摆着筵席请人,却教座下老虎去请。那老虎把客人都路上一个个吃了。真人等至天晚,不见一客到。不一时老虎来,真人便问:‘你请的客人都那里去了?’老虎口吐人言:‘告师父得知,我从来不晓得请人,只会白嚼人。’”


众人听罢,便凑份子做东,“(应伯爵)于是向头上拨下一根闹银耳斡儿来,重一钱;谢希大一对镀金网巾圈,秤了秤重九分半;祝实念袖中掏出一方旧汗巾儿,算二百文长钱;孙寡嘴腰间解下一条白布裙,当两壶半酒;常峙节无以为敬,问西门庆借了一钱银子。都递与桂卿,置办东道,请西门庆和桂姐。”一番饕餮之后,众友还不忘捞回自己的份子钱,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跃然纸上:“孙寡嘴把李家明间内供养的镀金铜佛,塞在裤腰里;应伯爵推斗桂姐亲嘴,把头上金琢针儿戏了;谢希大把西门庆川扇儿藏了;祝实念走到桂卿房里照面,溜了他一面水银镜子。常峙节借的西门庆一钱银子,竞是写在嫖账上了。”


9345d688d43f8794c80e194bd21b0ef41ad53ae5.jpg


依仗西门庆的权势,应伯爵凭借自己的伶俐口齿牵线搭桥,不断敛财。第三十四回,绒线铺伙计韩道国托应伯爵告求西门庆,希望李知县将媳妇王六儿和弟弟韩二放回家。为断公事,西门庆将告发王、韩二人的四个浮浪子弟押至提刑司审问,在同事夏提刑面前反诬四人贪图王六儿姿色,遂设圈套陷害叔嫂二人,并将四人收监。四家人凑足四十两银子托应伯爵向西门庆求情,应伯爵独贪二十两,通过书童和李瓶儿了结此案。第三十八回,李智、黄四求应伯爵做保,向西门庆借白银一千五百两,黄四又单独封了十两白银给应伯爵。西门庆死后,唯利是图的应伯爵立刻投靠新贵张懋德,并帮助张懋德娶得李娇儿。谢希大、吴典恩等人更是敲诈勒索,图谋西门庆家产。正应了第一回中吴月娘对“十友”的评价:“你也便别要说起这干人,那一个是那有良心和行货!无过每日来勾使的游魂撞尸。”


作者妙笔生花,通过一次次的白银交易和人情往来,将小人物夹缝求生、破落子弟蝇营狗苟、权贵官僚一手遮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结语

明代话本小说巧妙地利用银钱来记录民间生活的点滴,以此反映明代社会商业化背景下普通百姓的金钱观、道德观与消费观等观念。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书”,不同于诗词、神魔小说等文学体裁,通过章回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诉说社会事象,将白银交易过程和流通细节融入人情世故之中,折射世间百态。



[1]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39-51 页;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视角的转换》,《中国文化研究》,2004 年春之卷,第 2-4 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3]许建平:《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以明代后期的市井小说为论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 2 期,第 158-170 页。

[4]郑铁生:《<金瓶梅>与白银货币化》,《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第270页。

[5]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

[6]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考》。

[7]《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3页。

[9]《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10]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七。

[1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97-498页。

[12]在明人记载中,《金瓶梅》成书于嘉靖说占主导地位,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指《金瓶梅》“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指斥时事”。吴晗先生在《,<金瓶梅>的著作年代及社会背景》一文中将其定为万历十年左右,后又借“马价银”一案考证其成书在万历十年至三十年之间。郑振铎、黄霖、魏子云、徐朔方、李时人等学者的观点亦多在万历一朝。

[13]侯会:《食货金瓶梅——从吃饭穿衣看晚明人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