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为什么金花银会演变成田赋折银?
浏览:1632   [ +收藏 ]

李晓萍  金银流霞丨古代金银货币鉴赏丨


金花银的本意是带有金光的上好的足色白银,即表示白银的成色。然而,明代中期的赋税改革将它演绎成田赋折银的化身,赋予它特殊含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普普通通的金花银变成了田赋折银的代名词?

永乐年间,南京市场上出现一种特殊的有价凭证——俸帖,是一种官员领取薪俸的凭证。为什么官员把他们领薪(即禄米)的凭证拿到市场上卖掉?


微信图片_20191130085703.jpg


明代建国之初,有功的武将都得到了皇帝钦赐的土地。但在“胡蓝之狱”之后,那些武臣纷纷把土地还给政府,改领米作为俸禄。而禄米出自江南官田。因此,远在北京的武臣就要千里迢迢的来南京领取,而要将领到的米运回北京,又要支付运费和损耗费,得不偿失。因而那些武臣只能卖掉俸帖,减少损失。但事实上,出售俸帖也是无奈之举,武官并没有得利,反而受损不少。在米价低的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不论是纳税人还是食禄者都受到了中间商人的盘剥。因为纳税人受不了运送米麦的费用和损耗,是先将米麦换金银或帛,再到南京买米交纳。如此一来,两边受利的只能是商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明皇室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在江南实行米麦折银,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的金花银制度。


微信图片_20191130085720.jpg


金花银正式成为田赋折银是在正统元年(1436)八月,明政府采用副都御史周铨的建议,命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等不通舟楫的地方,将税粮折为布绢白银征收,上解京城充作俸禄。这在《明史 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正统元年,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自起运兑军外,粮四石收银一两解京,以为永例”。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信息,一是金花银是在正统元年开始征收;二是征收的地点是在江南诸省产粮区;三是米麦和白银的折价是一石比二钱五分;四是金花银直接入藏皇室内库,作为皇室的财产;五是金花银成为一种制度,通行于全国,以粮四石折白银一两的比例,上解京城。这表明金花银制度在正统元年开始被正式确立,金花银也渐渐演变成一种田赋折银的代名词。


虽然明代距今只有几百年,但留给我们的白银实物却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在明代广泛铸造纳税的“金花银”银锭更为少见。


微信图片_20191130085728.jpg


杭州曾出土两件明代二十五两的金花银银锭,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这两个锭形状相同,弧首束腰,两首微翘,锭面中间钤有对称的两个戳记,一个是“金花银”、“王公惠”;另一个是“金花银”、“金花银”。它的造型和戳记与南宋银铤有相似之处,而有别与其他的明代戳记银锭,而且从地域性上看,同是杭州出土,应该是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的。上海博物馆有大小三件明代金花银银锭,分别是五十两、二十两和十两,其形状束腰,两端微翘,铭文“金花银”为戳记,砸打的位置或上或下或上下二个,显得随意。正统元年之前的“金花银”银锭是以五十两为单位的,如前引“最大者曰金花银,乃国初所谓折粮银也”。而这一套三件金花银银锭的重量如同钱币的面值一般,大小有序、排列整齐,与国初的金花银在重量上不符,但在形制上保留了宋元银铤的遗风。在坊间见过几件十两、五两的金花银锭,形制铭文与五十两等上述金花银完全相同。因此把这种弧首束腰型的金花银锭看作是正统元年前后,江南地区上解内承运库的金花银较为合理。


以银两折换实物,其优点是易于征收、运输和保管。只要令百姓直接将税银送交官府,再由官府委派人员上解中央,方便快捷,于是很快便流行起来。成化、弘治开始到嘉靖年间,田赋折银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江南地区的官田和民田一律征收金花银,这意味着金花银的征收范围扩大,金花银的数量也成倍增长,据史书记载,江苏苏州府嘉靖年间的金花银占正粮总数的30%,占正耗粮总数的20%。万历六年(1578年)又强令每季增加五万两为“买办费”,因此,仅金花银一项收入每年就达一百二十万两。


微信图片_20191130085736.jpg


金花银在英宗正统元年后,不再是江南地区折粮银的特称,随着用银折纳田赋的推广,各地缴纳者也如此称呼,这时的金花银已演绎为对所有折粮银通称,进而成为政府财政的一大收入。1956年定陵出土的45件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区上解皇室京库的田赋折粮五十两银锭。其铭文除了“金花银”之外还有“京库银、京库米银、征完解京府银、京银、京折银”等。这些铭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京”字,不论是京库还是京银,实质上都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指上解京库的供中央政府消费的折粮银,也是金花银称谓的延伸。1979年4月北京海淀区明代武清侯李伟夫妇墓出土四件万历年间江苏吴江县上解内库的金花银银锭。铭文是“苏州府吴江县万历十三年京库金花银五十两正解知县江钟廉吏冯应祥银匠孙德”,其余三件铭文内容相差无几。《中国历史银锭》第29页也收录两件分别来自于江西乐安县和苏州府的京库花银,其铭文是“苏州府□□县京库□□二十八年花银五十两”和“知县汤之尹乐安县四十六年京库五十两五钱匠胡太”,铭文显示分别是江西乐安县和苏州府为上解京城内库而征收的京库花银。而且,其形制和铭文与定陵发现的京库花银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花银的种类是多样的,各地、各时间段也存有差别,并且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五两之分。这与史载金花银的存在范围、铸造数量、使用广泛等是成正比的。在明代中后期银锭上还有谷价银、秋粮折银、粮银、仓米银、谷银等其他折粮银的称谓,都是由金花银派生出来的。


摘自李晓萍《明代赋税银锭考》 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