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明清笔记话本小说中的金银故事(四)
浏览:1499   [ +收藏 ]

李晓萍  金银流霞丨古代金银货币鉴赏丨


明人张应俞《杜骗新书》是一本专门记述市井生活的笔记小说,也是一本小型的百科式骗子故事集,是古代第一部以骗子和骗术为题材的笔记小说。作者通过剖析各类江湖骗子的骗术手法,告诫世人谨防骗子,以免受骗上当,以杜绝欺诈的社会现象。小说以时事故事为蓝本,记述手法朴实,且在每则故事后都附有评论按语,极具史料和研究价值。是晚明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下面这个故事取自于该书的《假银骗》一节,讲述了一骗子用假元宝骗乡农真元宝的故事。


73.jpg


“昔有一人,本农家者流也。辛苦耕田,服食淡薄,而性甚悭吝,家颇充裕。外地有骗棍到此地方,知这乡农性贪识惘,遂探其某日当在某处耕田,预将假元宝二个重一百两,埋藏其处。俟乡农正在力耕之时,贼棍故意在其山畔,作左寻右寻状。乡农问曰:“你这人在此寻甚么?”棍云:“我在此寻些东西,你问我则甚?”乡农只得默然。


棍又认此树,复认彼树,如有所失状。乡农又曰:“你这人好笑,只管满山认树何为?”棍曰:“实不相瞒,我先父往岁曾被流贼所劫,亦同入伙。后来银子甚多,孤身难带,将银埋在各处,留下一帐登记,欲再来取,不幸死矣。今我依帐来寻此处树下的,不知哪个树是。幸遇你在此,可来助我寻。若寻得,分些与你不妨。”乡农遂带锄同寻。果在一树下,寻得元宝二个。棍佯作喜甚之态,说:“此若寻得,则他处皆可寻了。我实肯分些与你,只是此处无槌凿。”又曰:“此银我无贮藏所在,不如去你家下,代我寻完,分数个元宝谢你,尊意如何?”乡农云:“甚好。”但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旦至家下来往,岂不招人疑猜?”棍云:“当诈称是何亲故方好。”乡农云:“有了。我有一妻舅,六七岁时曾卖外江客人,至今并无下落。只认作我妻舅,回来看取姊姊、姊夫,有何不可?”遂将妻父、妻母姓名形状,一一对棍说讫。遂领至家下,叫妻子出来见舅。其妻相见,问:“弟弟面貌,如何与我不相类?”棍应云:“弟出外省,那边风水不同,以此不类。”其妻又问云:“我父何名,形状何如?母何名,形状何如?”其棍对言不差。又问:“我叔何名,形状何如?”棍应曰:“我小时出去,只记得父母,记不得叔了。”妻遂信之。杀鸡烹鲜,设为盛馔,以待其弟。乡农兄弟诸人,各设席相待甚厚。棍对姊夫曰:“我要些零碎银用,可在你家取过十五六两,与我杂用。”乡农遂取己真银十馀两,与棍用。


过数日,棍将帐与姊夫查,更有元宝十馀个,在某山某庵中。其庵无人居住,姊夫带饮食二盒,挑至庵中。时庵中棍已预令二贼在彼伺候,即将乡农背缚于柱中。其二贼抽出牛尾尖刀,再三要杀之。棍佯劝云:“我受姊夫厚款,吃得他兄弟鸡鱼多,勿杀我姊夫。”三贼将饮食吃了即去。其乡农叫天不应,入地无门。至次日午后,一牧童至,乡农叫救命,得解缚归家。妻子问曰:“何待今日方归?舅何不回?”乡农应曰:“勿说他,勿说他。”至今被人骗者,俗语曰“勿说他”。近有江源地方一人,被一棍亦如此骗。其妻有智,即以其元宝凿来与他,知是锡。遂将此棍捆打,勒其供状,始释之。苟非其妻有识,亦蹈前乡农覆辙也。彼时悔之,宁不晚乎!”


75.jpg


明代假元宝


假元宝的制作花样多种多样,有用其他贱金属打造的,如铅、锡、铜等,也有在镕铸白银时加入铁、铜、铅、锡块或球,更有在白银熔铸时加铜、铅、锡、水银、砒霜等等物质来降低白银的用量,用成色不足的银锭来冒充足银,从而达到偷银的目的。该故事讲述了骗子用锡做的假元宝来换乡农真银元宝的过程,先在某地埋下重五十两的假元宝二个,引诱乡农去挖,然后,交与乡农保管。再向乡农借真银去挖更多的假元宝,如此花样骗术古今通用。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