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明清笔记话本小说中的金银故事(三)
浏览:1261   [ +收藏 ]

李晓萍  金银流霞丨古代金银货币鉴赏丨


明人张应俞《杜骗新书》是一本专门记述市井生活的笔记小说,也是一本小型的百科式骗子故事集,是古代第一部以骗子和骗术为题材的笔记小说。作者通过剖析各类江湖骗子的骗术手法,告诫世人谨防骗子,以免受骗上当,以杜绝欺诈的社会现象。小说以时事故事为蓝本,记述手法朴实,且在每则故事后都附有评论按语,极具史料和研究价值。书中有很多当时人们使用白银货币的情况,是晚明社会和民间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下面这个故事取自于该书的《强抢骗》一节,讲述了二个强盗去银铺强抢银锭的故事。


27.jpg


其一:“县城有一银匠,家颇殷实,解户领秋粮银,常托其倾煎。一日倾煎元宝,心内尚有系未透处,夜间又煮洗之。其铺门有一大缝,外可窥见其内。一棍买一大膏药,夜间潜往窥之。见其把两元宝洗讫,放于炉边,棍在外作叫痛声,呼曰:“开门!”银匠问曰:“是谁?”棍外答曰:“被赃坯打得重,求你炉边灼一膏药贴之。”银匠开门与入。棍作瘸行状,且手战呼痛,蓬头俯视,以一大膏药在炉边灼开,把两手望银匠当面一贴,即抢一元宝以逃。银匠不胜热痛,急扯下膏药,元宝已被其窃一去矣。急叫:“有贼!”且出门追赶,不知从哪路去。彷徨追过数十步,只得怅恨而归。”


其二:“孙滔,河南人也。常买绵布,在福建建宁府卖。一夜,在银匠王六店煎银,倾煎已讫,时对二包在桌。二人复在对银,有一盗径入其铺,将石灰撒其目。二人救目不暇,盗即将桌上所包之银拿走。滔拼命赶去,将及,盗乃丢一包于地。滔拾包归,到银铺开视之,则皆铁矣。后竟无迹可捕也。”


这两个故事都讲了银铺刚打造好的元宝被强盗抢去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中提到了为解户倾煎(铸造)上解秋粮银锭的情景。第二个讲一个棉布商人将买布所得拿去银铺倾煎银锭(即商业用银)的故事。


29.jpg


古代的金银铺的主要业务就是打造金银器饰和金银元宝。明代中叶开始,白银普遍使用于政府各项税收中,而且各类税银都必须打造成银锭上解朝廷,因此,各地的金银铺席都承担了铸造上解税银的业务。但是,由于是民间铸造,形制和铭文都不规范,不利于征税。于是在嘉靖八年(1529年)户部尚书李瓒提出:“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府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得到明世宗的批准。万历十年又旧话重提,工科给事中傅来鹏、御史顾而行条议银库四事,其中一事是“州县起解银两,每锭皆凿官吏、银匠姓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嘉靖万历年及以后的上解银锭一般都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重量、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并且采用刀刻,文字较长,记述清楚。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明代中晚期,白银已经成为正式通货,不仅在国家财政税收领域,而且在商业贸易中也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