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从川锭茶税揭开一场不为人熟知的四川边茶与印度茶的贸易战(上)
浏览:2314   [ +收藏 ]

丁贻平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7-05-15


川茶与川锭(税银)的密切关系

茶叶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成为商品,而征收商品税是确保历代政府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清代对于农、工、商等生产生活有关的物品买卖有极其严苛的规定,这样便确保这些货物在交易流通环节上的税收工作。我们今天看到与茶有关的四川银锭便是当时四川征收茶叶生产、交易的税费而集成的重要货币。

  茶课和鈩关茶课是我们最常见与茶有关的川锭,茶课通俗的说就是茶税。清代,茶课是针对茶园户主征收,茶税是向茶商收取的营业税。除茶课、茶引税之外,茶票(类似食盐中的盐票)、茶厘等多种正税。康熙十年(1671),四川“通省征茶课银三百二十一两二钱二分四厘二毫九丝四忽七微五尘,征茶税银三千七百九十七两四钱七分二厘。”①这是清代四川最早记录征收茶税的史料。


01茶課•茶課.jpg


茶課•茶課


02鑪関茶課•鑪関茶課.jpg


鑪関茶課•鑪関茶課


03通省茶課.jpg


通省茶課


04光緖二十三年•通省茶課•匠信義全.jpg


光緖二十三年•通省茶課•匠信義全


到了雍正八年(1730),四川产茶州县、土司(地区)共到达了31处。同年,朝廷同意四川改原来每引茶100斤为114斤,增加的14斤茶叶为运输途中的损耗。雍正八年以后,四川的盐业茶业逐步成为四川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是盐业)之一,虽然茶的产量和产值不算太大,但茶叶当时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为此,四川特别设立了盐茶道这一机构,具体管理四川盐业、茶业的生产、管理和税收等相关工作。由于四川盐业比较发达,管理经验比较成熟,因此,四川的茶业管理基本是复制了四川盐业的管理办法。四川盐和茶的生产和销售都明确划定区域,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销售的管理办法。盐茶道机构一直运行到宣统二年(1910)八月,才改四川盐茶道为盐运使,茶务归劝业道管理,至此,四川盐运、茶务分治。


05金堂县•盐茶課•金堂县.jpg


金堂县•盐茶課•金堂县


06富顺县•盐茶課•富顺县.jpg


富顺县•盐茶課•富顺县


盐茶课是目前仅有的与盐、茶有关的税(银)锭,该类锭也是体现四川盐茶道这一管理机构的税收实物。

  不过,在有关茶税的川锭中,至今我们在川锭上看见的几乎是茶课,而大宗茶税的银锭却没有出现。当时是课税一体一起征解,按茶课名誉上缴,还是分开征收,分开上缴,这个问题让川锭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   

清代四川茶叶销售区域的划分及茶叶生产销售情况

清代四川的茶叶生产与销售都有具体的规定,各地生产的茶叶按一定重量包装好。当初,四川茶引的销售分腹引(细茶)、边引(砖茶或粗茶)、土引之分。腹引专销内地,边引专销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引则专销各地朝廷封分的土司。其中边引又分为三片,行销打箭炉(厅)者,称为南路边引;行销松潘厅者,称为西路边茶;行销邛州边引者,称其邛州边引。


07二十二年•松岸茶课•福泰银爐.jpg


二十二年•松岸茶课•福泰银爐


08鑪関茶課.jpg


鑪関茶課


松岸茶课是目前西路边茶(边岸)中茶税的代表银锭,它的出现再次补充了腹引、边引、土引中茶税的实物资料。爐(炉)、鑪(鈩)是同音字,在没有使用汉语拼音之前,四川在同音字的使用上比较随意。鈩关茶课是南路边茶中茶税的代表银锭。

到了乾隆时期,四川茶叶销售达到,“额行茶114748张,余引5000张,本省州县行腹引14227张,打箭炉、松潘厅行边引84027张,打箭炉土引16494张。其余引,值正引额外畅销,即以抵行,每引只征纸价银0.003两。腹引、边引、土引每引各征课银0.125两,腹引每引征税银0.25两,边引每引征税银0.472两,土引每引征税银0.361两,共额征课银14343.5两,税银49171.828两。余引课税,随年报解。……”②到嘉庆时期,四川茶叶销售再创新高,“腹引、边引、土引达到130345张(省内各州县并打箭炉、松潘厅行销腹引15907张,边引92327张,天全州茶商由打箭炉行销土引22111张。),余引5000张,其中嘉庆二年(1797)以后多增加24306张。”③


09犍为县•雅安茶課.jpg


犍为县•雅安茶課


10乐山茶課•乐山茶課.jpg


乐山茶課•乐山茶課


11鑪関茶課•荣④经•匠琢玉號.jpg


鑪関茶課•荣④经•匠琢玉號


荥经是边茶进入康巴藏区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四川汉区雅安至打箭炉(康定)运输线的重要驿站。炉关是清政府设在打箭炉的常关之一,炉关茶课是打箭炉常关收取边茶的茶税,该锭与其它炉关茶课不同之处是在荣经县收取了炉关茶税。通过查找史料,我们找到了有关证据:“荥经额行边引23314张(每引一张,配茶5包,重20斤,运打箭炉出售。)。”在每引完纳课税中,除了正课、正税、羡、截等税外,还有一项“每张边引征收炉厅税银,0.199两”⑤的记载,这就表明,凡是荥经县的边引运往打箭炉前,必须要征收规定的炉关税银,县衙征收的这部分税银缴上级财政时,便倾销为荥经炉关茶课,方便将其与打箭炉征收的炉关茶课区分开来。

  从茶叶产量看,在乾隆时期,四川茶叶总的引数是114748张,(每引114斤),茶叶销售数量达到13081272斤,课税银总额是63515.328两。到了宣统元年,四川茶业的税收情况变化不大。“兹查宣统元年分各属额征茶课税银71830.29两,……”⑥从宣统元年征收茶税额与清初的规定额,只增加了8314.962两,增加额不足万两。当然这也不是简单的增量值,这与英属印度茶叶低价倾销西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面将阐述这一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管理成本的提高,清政府也在茶叶销售上开始增收各种附加税,主要反映在茶票和茶厘上。四川茶票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开办,到了光绪时期,茶票税形式增加了12种之多。当然,12种茶票的征收有一般征收者,特别征收者,也有固定征收和不固定征收等情况。四川茶厘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征的,好在茶厘主要用在“专支高等学堂经费”⑦,茶厘具体征收是按照“原定课税每包取银六钱,今奉文加收三成”⑧的厘金。

四川的边茶贸易

四川的边茶(砖茶或粗茶)贸易主要是针对西藏、青海等藏区的茶叶交易。历史上,四川藏区一直与西藏的来往十分频繁,除了宗教信仰的因素外,就是内地与西藏物资贸易的主要通道。“西藏与内地的贸易额大致估计为每年值四百五十万两”⑨。由于历史原因,藏区不准种植茶树,更不能生产茶叶。“炉不产茶,但系西藏总会,口外番民全资茶食,惟赖雅州府属之雅安、名山、荥经、天全、直隶邛州等五县商人行运到炉,番民赴炉买运至西藏行销。……”⑩由此形成了有名的雅安—打箭炉—昌都—西藏的川藏贸易线路的黄金通道,这也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打箭炉自然成为四川往来藏区贸易最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朝廷因此在打箭炉设立关口,管理和征收出入打箭炉关的货物及税收工作。

边茶一直是内地与藏区联系最为密切的纽带之一。资料显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批准在打箭炉设立茶叶贸易市场,经打箭炉关进入内地的货物主要是“麝香、鹿茸、虫草、贝母、知母、羊毛、牛皮、氆氇、藏货之属为大宗,岁入五、六百万金值百抽五,税可万余。”⑪内地经过打箭炉关到西藏等藏区的货物中茶为大宗,“有邛州、天全、雅安、荥经、名山请茶商岁领茶票,额95415道(张),每道税银十八两,每茶一票,课银一两。”⑫从打箭炉销往西藏及其它藏区的95415张茶引数量上,可计算出每年这批茶叶的总量达到10877310斤。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那种道路及仅有的人背,马、牛托运的原始运输方式,这1000多万斤的茶叶从内地运往打箭炉再到西藏等地,是何等的困难!仅运输费用就让藏民付出了高昂的消费成本。大量的边茶也牢牢牵住了西藏与内地人民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因为边茶,我国与英国及其殖民地印度在西藏上演一场旷日持久的茶贸易大战。



12茶马古道上的运茶人(背夫).jpg


13茶马古道上的运茶人(背夫).jpg


茶马古道上的运茶人(背夫)


因篇幅原因,周二敬请关注“从川锭茶税揭开一场不为人熟知的四川边茶与印度茶的贸易战(下)”。



注释

①:《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23页

②:《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26页

③:《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06页

④:在没有使用拼音之前,四川或当地人一直把荥认读为荣

⑤:《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37页

⑥:《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26页

⑦:《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28页

⑧:《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31页

⑨:《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46页

⑩:《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44页

⑪:《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44页

⑫:《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第344—345页


参考资料

1、鲁子健主编、四川省社科院1988年出版的《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下。

2、丁贻平主编 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川康银锭》

3、赵国栋“英印时期印度茶叶输入西藏及其影响”论文,《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6年第1期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