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黔北名镇鸭溪与民国塩号新记
浏览:1710   [ +收藏 ]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8-08-30


01新记10兩川型锭.jpg


新记10兩川型锭


鸭溪,又名财溪、柴溪,道光年间又称鸭子口。乾隆八年(1743)贵州总督张广泗议开赤水河,拟扩大引入四川自流井食盐,以解决贵州缺盐的问题,这无疑给茅台和鸭溪带来发展商机。所以鸭溪场的形成与兴旺,绝非偶然。

  鸭溪位于遵义县境之西,紧靠雷家坡脚,迎面是黔北特有的大田坝子大岗田坝,其东面是遵义,南面是贵阳,西面是金沙,北面是仁怀地处运盐道路的交通中心。


02鸭溪江畔图.jpg


鸭溪江畔图


  在鸭溪场形成之前,其北面二里之外的大银顶南麓,大岚田坝中央先有一条小街叫兴隆场。兴隆场的遗址长百余米,现已被鸭溪酒业公司征地平场挖掉了,其存在的历史时段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可以肯定比鸭溪场要早得多,是古时候这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历史见证。


03新记盐号相关史料.jpg


新记盐号相关史料


  街虽然不大,但同样担负了川盐人黔的集散任务。盐巴脚力们经过牙坝,跨过永镇桥(庙阁以西跨后水河的石桥,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进入兴隆场后,将盐巴交仓入库。由盐巴脚力重新组帮结单,人背马驮,从兴隆场出发,分两路承运转销。一路途经鸭子口、小平桥(蔚文桥)、石板场、刀靶水,沿川黔古道过乌江、经扎佐上贵阳。也有盐巴脚力直接从茅台村经鸭溪口背去贵阳的,全程四百五十华里。另一路途经凉桥、七里沟、平阳坝、巷口场、泥桥,从西门人遵义城。


04.jpg


05鸭溪镇与鸭溪.jpg


鸭溪镇与鸭溪


  鸭子口与兴隆场相距二里许,盐巴从四牙坝运去兴隆场再运到鸭子口,显然多绕了一段路程。由四牙坝经豺狗坳去鸭子口上贵阳更为捷径。于是鸭子口渐为兴盛,附近建起了马店客栈与盐仓,逐渐形成街道,但不知从何时起称“鸭溪口”。这大概就是鸭溪场的最初形成。这一来,盐巴脚力们从豺狗坳背着盐巴过来,可以不去兴隆场而直接到鸭溪口;运去贵阳、遵义的盐巴也开始在鸭溪口发运。随着经济发展,鸭溪场规模不断扩大,兴隆场的集散地位与作用逐渐被新的鸭溪场所取代。


06.jpg


07运盐工人(脚力).jpg


运盐工人(脚力)


  咸同年间,号军来扰,兴隆场渐成废墟,留下的只是石块、瓦砾与传说。鸭溪口的产生是历史的跨越,是资本主义经济在鸭溪萌芽的象征。乾隆元年(1736),川盐入黔四大岸,实行认商制度,即允许私商在纳税之后运销。制度出,各岸盐商十分活跃,财源广开,国库充裕,人民不缺盐吃,地方安宁。


08张广泗.jpg


张广泗


  进入清朝中后期,形势发生了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以不法的鸦片贸易为基础,开始侵略中国。到1840年,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道光帝割地赔款,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时的四川盐运制度废弛,运销混乱,食盐逐渐为数私商控制。咸丰年间,贵州境内号军事起,四处杀掠,百姓死亡离散者众,盐的利益垄断在官吏和大盐商手中,造成人民贵食淡食,有的甚至吃不起盐巴。有文章写到:一般劳动人民,将盐块用绳系着,吃时将盐块放在菜碗中打几个滚,即又捞起,称为吃‘打滚盐`。百姓中有吃盐当过年’之说。


09丁宝桢.jpg


丁宝桢


光绪三年(1877),贵州织金人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他深知清朝政府国力空虚,又亲眼见到贵州百姓吃盐的困境。他一面想开辟财源,面又想着为百姓解决吃盐问题。他认为贵州盐务有整顿的必要,主张对盐业实行垄断制度,进行规范。在当时资金匮乏、厘卡林立和商人串通作奸的困难条件下,丁宝桢上奏朝廷,请求改革贵州盐务,遂派四川道员遵义人唐炯督办盐务。唐炯又推荐遵义人华联辉协助,在四川泸州设置盐茶督署,在自流井设置官运局,确定官督、商运、商销,招商认销。


10唐炯.jpg


唐炯


  为保证当时“官督、商运、商销”制度的实行,有十项规定:(1)限定各岸盐商家数;(2)四岸各划销区;(3)杜绝私运浸销;(4)发给盐引;(5)指定运道;(6)规定包口重量;(7)制定各岸盐商组织系统;(8)核定销售盐价;(9)成立盐军安定营;(10)置河局。

  以上办法实施后,盐运得到规范,每年盐税收入大大增加,各岸盐商不敢明目张胆抬高盐价,给人民带来一定好处。


11.jpg


12盐仓.jpg


盐仓


清政府被推翻以后,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了清朝的“官督、商运、商销”制度,但时有变化。由于时局复杂多变,战事迭起,直接带来盐务机构的变化和盐制的混乱,官商勾结,相互兼并,囤积居奇,盐价上涨,甚至达到斗米换斤盐的昂贵程度。


13民国时期新记盐号押汇汇票.jpg


民国时期新记盐号押汇汇票


  以仁岸为例。民国五年(1916)政府取消官督、商运,听凭私商自由贩运。此时期茅台有盐商九家:“丰和荣”、“同仁富”、“祥庆”、“同裕厚”、“协和昌”、“合祥”、“人合公”、“新记”、“华昌”等。其时,政府只管收税,盐价由商人决定,伸缩性极大。民国十六年(1927),周西成主黔政,实行认商制,仁岸盐商十家:“衡厚”、“裕通黔”、“仁记”、“金裕”、“德谦”、“庆丰”、“利记”、“裕兴隆”、“华昌”、“永清仁”等。周西成之后,毛光祥主黔政,仁岸盐商由前面十家兼并变为八家:“四通公”、“裕通”、“利记”、“华昌”、“集大成”、“同盛”、“祥记”、“大成裕”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毛光翔、王家烈内战,毛去王来,盐价抬高。


14周西成.jpg


周西成


15同盛5兩川型锭.jpg


同盛5兩川型锭


  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在茅台打开“合裕祥”、裕利祥”、“永丰裕”、“永兴隆”四大盐号救济民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孔祥熙执掌贵州盐政,仁岸盐商亏蚀很大,遂告歇止,改由大业公司接办(当时大业公司已经占有仁、綦、涪三岸)。大业公司挂出牌子叫“贵州仁边销区官盐运销营业处”。其时贵州商人认为黔盐应该由黔人办,起而与“大业”作斗争。经过几番周折,“大业”的背景人物孔祥熙才不得不让出仁岸,交由贵州商人经营。“大业”撤出仁岸后仁岸总商号定名为“利民”,但仍挂用原来的牌子。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冬,“贵州仁边销区官盐运销营业处”的牌子挂到了鸭溪场,营业处迁到鸭溪开展业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变动。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