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明清贵州梵净山与寨英裕国通商
浏览:1840   [ +收藏 ]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8-08-23


01裕国通商10两川型锭.jpg


裕国通商10两川型锭


明洪武十八年、思州诸洞各民族起义,太祖令第六子楚王朱桢、征虏将军汤和、副将军周德兴率兵镇压,平定后,梵净山东南麓的仡佬、苗族人民被赶往清水江流域及黔北地区,仅留瓮济、焦溪、仡佬寨等寨土著居民,将当地人民的田产,包括寨英坝、邓堡坝、大同坝的良田充作军饷来源,实行军屯,共分为四营四十八屯,寨英属龙门营地佃屯。


02明太祖朱元璋.jpg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颖国公傅友德率兵逆辰河达铜仁,再溯锦江的主要支流——寨英河而上进剿瓮瑶洞(今普觉瓮济一带)田先玉率领的起义军,寨英因其位于梵净山麓,地扼思州九溪十八洞、乌罗司、平头司、铜仁府之间,水路一天一夜可达铜仁,遂被辟作军需物资转运地。明政府军“伐梵净之嘉木”在茶树董一带建屯堡,在高家河与磨龙河交汇处建水门作停船装御货物之用。


03.jpg


05汤和将军镇庒少数民族起义.jpg


汤和将军镇庒少数民族起义


  嘉靖年间,朝廷下令在寨英东北20里处的白头关前筑城堡,后因故未修成,此地现称“堡脚”(即今天的普觉镇),寨英始终起着水陆中转站的作用。


06.jpg


07贵州梵净山.jpg


贵州梵净山


  在这之后,梵净山区域各土司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而混战不休,境内各民族暴动频繁,明朝政府遂加强驻军力量,军屯范围不断扩大,作为水陆中转的寨英,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进一步增高,湘、鄂大带商人随之溯河而上进入寨英、堡脚一带贩卖铁器具、陶瓷,收购蓝靛、白蜡、天麻、兽皮、朱砂、桐油等土特产。同时,明朝廷以“乱后残民无几”为由,大量迁徙湘、鄂、皖、赣各地民户到梵净山区域垦殖,实行民屯。寨英便在原军事屯堡附近出现了一些居民点。


08.jpg


09梵净山天王殿.jpg


梵净山天王殿


  明神宗万历年间,政府在梵净山区域实行“改土归流”,革除原大小江等处长官司,置正大营,强化军事控制,将瓮济洞所属瓮济、仡佬寨、沙坝、天星营、小屯寨、杨家冲、石榴关一带划归平头司,并在寨英、瓮济等处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境内客户和土著人,当时的镇级建制机构——地佃里就设在寨英。明朝末年,寨英人口进一步增多,在居民点之间出现了街巷,从湖南沅陵来此地经商多年的何氏家族更出资购下了临河一块地面,辟为街巷,称“何家坝巷子”开设商号,称“何裕商号”经营土特产和铁器具。之后,何氏家族又联合一同来自沅陵一带的乡亲邻人,建造福寿宫,作为宗族内部议事和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


10.jpg


11.jpg


12.jpg


13裕国通商相关史料.jpg


裕国通商相关史料


  自明代中期以后,梵净山作为佛教圣地之一的地位得到确认,佛事活动频繁,锦江、辰水流域的朝山香客,经寨英进入梵净山的人数渐渐多起来。何氏家族为了独占从梵净山里运出的土特产,出资连同朝山香客及各寺庙捐赠的资财,将两条进入梵净山的泥路改为石板大道,一是从何家坝经圣旨塘、半河、凯文、块场、黑湾河(上梵净山),另一条是从何家坝经半河、落满,到冷家坝(上梵净山)。


14.jpg


15松桃寨英古镇.jpg


松桃寨英古镇


  清初,中央政府在松桃等地广设厅、营、汛等统治机构,因平头、乌罗等地土司纷纷献地降服,从而获得世袭,寨英的领属关系未变。由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松桃、正大、铜仁、石岘、镇杆广大地区先后多次暴发苗族人民反抗“赶苗夺业”政策的大规模起义,尤其是石柳邓、吴八月领导的大起义,清王朝调集了七省重兵才将其镇压下去。


16.jpg


17.jpg


18位于寨英古镇內的"裕国通商"商号.jpg


位于寨英古镇內的"裕国通商"商号


  由于频繁的军事调动,大批战争物资的营运,寨英河的航运更繁忙,商贸进一步活跃,从两湖、江浙来的商人更多,一些发了战争财的军事头领也利用寨英航运之便参与商业贸易。除了原有何家坝、南门街而外,新辟了东门街、中街,出现了“天字号”、“地字号”等商号,经营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用船只也不断增多。


19.jpg


20万寿宫.jpg


万寿宫


  咸丰五年,包茅仙领导的青号军在寨英东北50里的孟溪举行起义,先后控制包括寨英在内的梵净山广大地区达十余年,梵净山各处庙宇佛堂由此遭到严重破坏,进香朝山的活动停止了,"寨英的水陆商运活动被中断。“天字号”。“地字号”渐渐衰落破产,就连家大业大的“何裕”商号也奄奄一息。


21福寿宫.jpg


福寿宫


  在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寨英河,发源于梵净山东北落满乡干溪,流经寨英镇、怒溪、桃映、溪口、和平等地后注入铜仁锦江。全长83.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7.8平方公里。寨英河源头为降雨集中地区,年均降雨量1416毫米,夏季山洪暴涨暴落。寨英河沿岸属风化岩砂壤台地,河床为沉积页岩或砂底。河流经过的寨英镇,在历史上因得水之利通行木船,曾是境内西南部重要商埠。


22.jpg


23.jpg


24寨英河(已淤浅断航).jpg


寨英河(已淤浅断航)


  沿寨英河而下,普觉河在沙坝、溪口附近注入;至两河口处,又有河界银河归流,两河口以下称小江。寨英河航道,起点寨英,经江口县桃映、溪口达铜仁,全长73公里,境内航段9公里。明代寨英已有镇级建置,清代寨英河成为食盐运输孔道,通航船只多为5吨以下小木船。其中寨英码头,距松桃县城61公里,海拨380米,为松桃西南部物资集散地。是清代统治者为运送食盐而设立。


25.jpg


26八大商号之一"吴祥泰".jpg


八大商号之一"吴祥泰"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华东、华中地区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原料及市场的需求,使一部分实业人士前来寨英经商,主要贩卖成品并收购原料,先后兴建了“八大商号”:“富华”;“吴祥泰”;“同兴昌”;“曹易和”,“易和兴”;“同德祥”;“聚泰长”;“协裕祥”。除八大商号外还有“冉家盐号”、黄家桶子屋布、纱店,“松江楼”专卖“盖世茶食”和“三鲜大面”,明代即在寨英札根的“何裕”商号这时也扩大为三大号口,改称“何和顺”。


27.jpg


28八大商号之一"易和兴".jpg


八大商号之一"易和兴"


  经营项目增多,贩运活动规模加大,从沿河码头御船的川盐改用人力挑背,经甘龙、乌罗到寨英上船,每天从木黄挑纱线、土布、蓝靛,从堡脚、落满挑大米、药材、朱砂的挑夫遍布于道,沿途的饮食、住宿等服务活动也随之兴起;主要商道上几乎三里一食店,五里一铺舍。

  水路寨英河更显繁忙,大、小水门每天停船近百只,寨英各街道店铺林立,每天人流不断,原逢三、八赶场期,这时变成了“百日场”,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寨英时有“小南京”之称。


29笔者亲赴贵州寨英裕国通商现场考证.jpg


笔者亲赴贵州寨英裕国通商现场考证


  对于寨英古镇上商号,史料记载简述如下:

冉家盐号:位于北门街西侧,冉崇光开设,专营食盐。商号房屋为木结构双开印子屋,面阔2间共8.4米,左间为六合大木门,右间为铺台,3进2个天井,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包括左大厅、铺台、第一天井、过厅、库房、第二天井、耳房等部分,右侧封火墙前部上方有三重鏊头,左侧封火墙与“吴祥泰”商号共用。整个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30.jpg


31八大商号之一"冉家盐号".jpg


八大商号之一"冉家盐号"


  协裕祥商号:“八大商号”之一,木结构桶子屋,建于光绪年间,位于南门街,祝元盛开设,主要经营食盐,总面积163平方米,四周有封火砖墙,面阔3间共10.3米,进深15.1米,3进2个天井。建筑包括大门、第一天井、左过厅、右过厅、正堂、第二天井、左厢、右厢、后厅等,石大门上刻有太极图,建筑现仍保存完好。


32.jpg


33八大商号之一"协裕祥".jpg


八大商号之一"协裕祥"


  富华商号:“八大商号”之一,位于中街,王玉成、王雍春合开,主要经营蓝靛、食盐、药材,建于光绪年间,木结构桶子屋,总面积172平方米,面阔3间共12.3米,进深14米,3进2个天井,建筑主要包括:前厅、第一天井、左厢、右厢、隔墙、后厅、第二天井、右耳房、左耳房。其中,前厅并列三间,左右两间为铺台,中间为六合大门和敞厅,建吴样泰商号:“八大商号”之一,位于北门街,吴祥泰开设,经营盐、大米、陶瓷等,木结构双开印子屋,约建于光绪年间,总面积178平方米,面阔2间共8.4米,进深21.3米,左间为铺台,右间为六合大门,3进2个天井,建筑包括:右大厅、铺台、第一天井、过厅、库房、第二天井、耳房、后门等,建筑仍相当完好。

  同德祥商号:“八大商号”之一,位于中街,祝老海、吴克章、李老干合开,经营食盐、纱、桐油等。原为木结钩桶子屋,约建于光绪年间,房屋于1981年被改动。

  同兴昌商号:“八大商号”之一,位于白家巷,陈方普开设,经营桐油、纱、棉花、蓝靛。原为木结构桶子屋,建于光绪年间,房屋1984年被部分改动。

易和兴商号:“八大商号”之一,位于北门街,易大和开设,经营药材、朱砂、桐油、食盐等。商号建筑原为木结构桶子屋,建于光绪年间,在“文革”中改为医院,局部被拆除。

  曹易和商号:“八大商号”之一,位于北门街,曹咏成与易天富合开,经营大米、碱水、兽皮、药材等,木结构双开印子屋,建于光绪年间,总面积220平方米,面阔2间共8.6米,进深21米,左间为六合大门,右间为铺台,进深21米,3进2个天井,建筑主要包括过厅、铺台、第一天井、左厢、右厢、后厅、第二天井、左库房、右库房等,至今仍保存完整。

“裕国通商”商号,则位于何家坝巷子、西门街、巷子口三条街交接处,系何氏家族三大号口之一,也是原“何裕”商号的旧址。清代末年,在洋务运动推动下,原料如朱砂、蓝靛、药材、桐油、食塩、丝绸、茶叶等市场需求量大增,带动了寨英商业再度繁荣,老商号“何裕”由于资财增多,发展为3个号口,改名为“何和顺”,并在第一个号口房大门门楣上方显书“裕国通商”四个字。建筑占地面积270.4平方米,系木结构桶子屋,面阔3间共13.3米,进深20米,3进2个天井,四周有二天井、左过厅、右过厅、后厅等部分,整体仍基本保存完好。


34锦城·裕国通商(成都的锦缎).jpg


锦城·裕国通商(成都的锦缎)


35雅安县·裕国通商(雅安的茶叶).jpg


雅安县·裕国通商(雅安的茶叶)


36乐山县·裕国通商(乐山的丝绸).jpg


乐山县·裕国通商(乐山的丝绸)


37足色票银·裕国通商(类型似钱庄).jpg


足色票银·裕国通商(类型似钱庄)


38富顺县·裕国通商(类型似银炉铸锭).jpg


富顺县·裕国通商(类型似银炉铸锭)


  我们从上述的史料记载中(实际也在寨英见过其后人)可以得知,"裕国通商"是何姓家族在清代所设立的一个商号,其所经营的不单是食盐、茶叶、丝绸、桐油而已,泛指当时的大宗商品几乎都有参与,事业基础大了,现金流需求就会庞大,这即使是在今天的流通业需求及经营方式也是一样,现金收入多了甚至可以放账乃至开立银行(钱庄),所以"裕国通商"自己本身自行开设钱庄或者银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许在未来的史料中会有陆续的发现,会慢慢来证明这个观点。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其它型制的裕国通商(后两个出土于贵州铜仁大定).jpg


其它型制的裕国通商(后两个出土于贵州铜仁大定)


可是综观上述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得知"裕国通商"是一个商号名,而不是什么"吉语"银锭,在过去的实物发现中,也发现了一个"裕丰通商",代表"通商"一词,只是那个时代用于登记商号的时髦用词,就好比如钱庄行业的"钱局"、"银局"、"银号"、"银庄".....其实说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以上为个人依据历史资料的浅浅表述,供同好们参考交流!


45裕丰通商五十兩.jpg


裕丰通商五十兩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