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川乐山蚕丝业与榮记丝厂
浏览:3100   [ +收藏 ]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8-08-02


01.jpg


02榮记10兩川型锭.jpg


榮记10兩川型锭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中国人的祖先从新石器晚期就开始养蚕种桑,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蚕桑丝织是中华名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蚕桑所成就的丝绸文化,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时至今日,中国的丝绸制品也同样被全世界所认可和推崇。


03.jpg


04榮记相关史料.jpg


榮记相关史料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黄河中下游各地用蚕桑丝织为题材的诗篇不在少数。《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妇女们既不担负劳役,怎能不从事蚕织?”可见当时养蚕缫织是妇女的主要工作。


05养蚕始源:黄帝元妃嫘祖.jpg


养蚕始源:黄帝元妃嫘祖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


06.jpg


07蚕织图(局部).jpg


蚕织图(局部)


  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


08古老工艺:煮蚕丝.jpg


古老工艺:煮蚕丝


  四川乐山为旧嘉定府位于青衣江与大渡河入岷江之会口,东阾井研,西接峨眉,南近犍为,北连青神,皆产茧繁盛之区域。全县面积一万二千余方里,栽桑面积约佔百分之十五,桑叶产量约一百万余担左右,最盛时期产茧约四千余担,全县人口约一千六百五十余万,养蚕人数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养蚕户数约有四万余户。


09.jpg


10旧式缫丝机.jpg


旧式缫丝机


  乐山地势,自凉山以外,已入峡谷区域,海拔约在二千公尺以上,地质为赤砂盆地、及洪水之冲积层,土壤多含沙土砾石、泥土等,颇为肥沃,如河坝是,为桑树最繁茂处。乐山田边土角屋旁,多栽植桑、柘、白蜡树,养蚕与白蜡,为农家主要副业之收入。农产品以产水稻为主,玉米次之,豆类、红苕、棉花又次之。至于交通方面,公路则有汽车可通犍为、峨眉、夹江、青神、眉山等县河流则有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水陆俱程方便。


11蚕茧.jpg



  乐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劳力低廉,为栽桑育蚕最优良之处所。据乐山县志载:"古蚕业氏青衣,教民蚕桑,嘉定州治南有青衣神庙;周失纪纲,蜀侯蚕业始称",据此乐山有蚕桑,由来久矣。


12近代蚕丝面料.jpg


  光绪三十年,县人徐榮农氏,先后创办"榮记"、"丰记"两丝厂于平江乡,每年出口熟货约重四十万两,运销于英、法、缅甸、瓦城一带;


13.jpg


14丰记图印.jpg


丰记图印


  民国三年,三台陈宛溪氏来嘉创修机械丝厂于城北演武街,安置锅炉机器,专制出口细丝,其厂始名嘉祥,后改华新,计有丝车三百六十部,每年可出丝五百担,民国九年万国珍氏开办济川丝厂于城区,有工人一百六、七十人,所制纺丝销行缅甸等处,民国十六年刘元昉氏復开办新凤翔丝厂于演武街,锅炉二部,丝车二百部,工人约五百人,每年出丝二百余担,运销欧美各国,民国二十六年,省立蚕丝改良场设川南分场于乐山,主办制种、推广工作,旋改为川南推广区,负指导育蚕之责,制种部份改为乐山制种场,二十七年秋,新运会妇女会生产事业组设立乐山蚕丝实验区,民国二十八年春,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设于乐山,蚕丝科筹办实习种场,迭经倡导,乐山蚕丝业日渐进步;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蚕丝业仍是乐山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15.jpg


榮记10兩川型锭


在实物的实践中,发现一个五兩型制的"榮"字锭,因为铭文简单,很难去辨别是谁的商号锭,但是因为"榮"字相同,也不排除为"榮记"的五兩型制,但这只能是个推测,很难会有史料来证明的,供大家参考。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