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川锭小品──从票据看塩商的历史轨迹
浏览:1086   [ +收藏 ]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7-07-24


在我收集川锭的过程中有三个银锭:"洪顺祥"、"集成"、"重庆",除了洪顺祥明确文献记载是个重庆沿岸的大塩商外,而另外两个银锭的背景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历史轨迹及线索。


01.jpg


洪顺祥


02.jpg


集成


03.jpg


重庆


川地自古就盛产井塩一直到清代到达顶峰,后经推翻帝制改为国民政府直到今日,其时间跨度之长再加上几经改朝换代,这些都会影响塩商制作塩锭的型制及方法,再加上货币制度的改革及转换,塩商支付货币的工具也会大有不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几代人经营下来的商号及信誉;


04.jpg


由于几经战乱川蜀內大大小小塩商的经营文献及实物基本已经很难找到了,在我近期发现的资料中(银行票据)让我对这兩个银锭有了新的认识;


05.jpg


06.jpg


我的见解如下:川型锭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川地的塩商,对他们而言银锭是一种支付工具(买卖钱或者税钱),所以清代及民国初期的塩商交易用银锭支付;

  到了民国中期(1933年之后)用法币支付,到了新中国后肯定是用人民币了,见图中几张支票表明,政权的交替即使改朝换代也並不影响塩商的存续(当然也有些消亡或合并了),影响的只是他们的支付手段;


07.jpg


又见票据中显示这三个商号都是集中在重庆长江沿岸地区,这些地方都是川塩最发达的区域,那怕到了新中国初期这些塩商依然还在进行着他们代代相传的事业;

  另有资料显示,清代"重庆府"于国民政府废除后一直没有建立"重庆市",重庆市的设立是到1929年的事情了,首届市长叫作潘文华,至于未什么一直拖延未建市这又和清末一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又以中日甲午战争的赔款尤害为甚(要知道清政府倒台了过去不平等条约的烂帐还是一样要继续还的,1997年才收回香港就是最好的例证)。


08.jpg


当时大重庆地区驻有英、美、德、日、俄等等的领事馆及军队,就连重庆海关收的钱也是别人的(清代遗留战败赔款),所以重庆地区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实际上就是外国列强的领地,在1929年前国民政府在重庆也只有一个商埠督办,可见国民政府对重庆的控制力是多么微不足道;


09.jpg


旋既在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加上重庆地区已为囯际性港埠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本国及外国银元(使用货币习惯的改变),所以我认为在地方税收及行政管理二个实权不在国民政府手上的情况下,要在1933年前出现"重庆"铭文的地方留存银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10.jpg


所以我个人大胆的推测认为铭文"重庆"、"集成"是个道地的塩商,是个塩号锭;


11.jpg


能够获得这几张票据实属不易,在此感谢在背后默默支持我文献资料的好友们,我定当更加努力作好川锭文化的记录工作,让有更多川锭上的铭文得以解开,另外附上过去清代重庆府大宁古塩场遗址的视频,和大家分享。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