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东川府与最后的方孔兄
浏览:1651   [ +收藏 ]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7-06-12


01.jpg


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至清雍正四年(1762)的三百多年间,东川府在行政上隶属四川布政使司川南道、永宁道。


02东川府.jpg


东川府


这一时期的东川是土府治理,土司叛服无常,土司之间或相互攻杀,或联手四 处劫掠,十年九乱,动荡不宁。


03会羅县公估足银.jpg


会羅县公估足银


对东川应负行政管理责任的四川布政使司,远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想管也管不了;云南布政使司距东川不过三四百里,触手可及,想管却又难免越权的嫌疑;依违两可之间,东川府事实上成为三管或三不管的地区。


04.jpg


清雍正四年(1762),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朝廷,在奏疏中,他建议:将东川、乌蒙、镇雄改隶云南,“俾臣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永靖边氛。”雍正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将东川府划归云南管理。


05.jpg


第二年,鄂尔泰再次上疏,建议朝廷增加东川府的流官员额,同时在巧家增设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并请求雍正,为新设的县治赐名。雍正又一次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在东川府增设儒学教授1员,则补、待补巡检各1员、海典史1员,将东川营所设武官职级由游击升为参将;在巧家新设一县,县名“会泽”。


06.jpg


清雍正五年(1727),会泽县建置,治所“龙格”(今巧家营乡政府驻地)。建衙署,定儒学名额,编立保甲。 


07.jpg


这个新建的县为什么要冠名“会泽”呢?历代文献中尚未见肯定的诠释。一种解释是:“会”,会合、汇聚;而“泽”为聚水的洼地。东川府“地控金沙”、“峰高云露”,唯巧家一地海拔较低,金沙江自禄劝县入境后,汇聚小江、以礼河、会通河、黑水河、牛栏江,诸水汇聚,故以“会泽”名之。


08.jpg


另一种解释是:“会”,适逢;而“泽”为恩泽、德泽之意。雍正第二次改土归流,废六营长、九伙目,建立由朝廷委任官吏、直接控制的流官政府,会当其时,泽被生民,故称“会泽”。


09.jpg


从统治者要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角度而言,这第二种解释似乎更有道理。作为例证,例如将“乌蒙”改“昭通”、将“米贴”改“永善”、将“易娘”改“彝良”等,都明确无误地表述出统治者“变蛮夷渊薮而为文物之邦”的自我彰扬与寄托。 


10.jpg


雍正七年(1729),因为龙格地处偏僻,文书往来不便,人口稀少,粮赋征调困难,朝廷决定将会泽县治迁移到东川府城(今会泽县城)附廓,移府经历分防巧家,迁东川营右军守备驻扎龙格。


11.jpg


嘉庆十六年(1811)设巧家抚彝同知,将原由会泽县管辖的归治里、善长里、向化里和江外二十一寨旧名庆成里,拨归巧家抚彝同知管理。在鲁木得村(今巧家县城)建城垣、衙署;抚彝同知和原驻龙格的府经历、右军守备均驻鲁木得。


12.jpg


道光四年(1824)巧家厅正式建置。巧家厅境域大约包括今巧家县全部和划归东川、会泽、会东、宁南的一部分,面积5566平方公里;无独有偶在华夏大地上使用了几千年的最后方孔钱就是东川府所铸,当时云南等省都有铸造过民国通宝,成为方孔通宝币制的最后余响。


13.jpg


民国时期的云南宝东局铸造过几批"民国通宝",而宝东局就在本地县城(云南会泽县),在当时"宝东局"铸造有民国通宝背当十、背东川等铜钱为辅币,另有一种近代发现的稀有版式"民字出头光背"(意谓人民出头、当家作主之意)铸量少,加上民国时期纸币泛滥,所以几乎未流通出去,又由于文革时期当地老百姓也不敢保存这些民国政府时期的东西,即使有一点也从家里往外面乱丢,所以现在传世並不是非常多,这类的东西值得大家收藏与玩味。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