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乾隆对银政策
浏览:2555   [ +收藏 ]

乾隆初年,由于对铜的严格管理,使得京师铜钱价昂,银一两仅易铜钱八百文,浙江布政使张若震上奏说钱贵是由于私自销毁,铸造成铜来谋利,如果配上铅、锡,则因为铜质不纯而销铸无利,称作“青钱”,与黄钱一起流通,乾隆采纳实行。并规定对铜钱私造者,为首及匠人绞监候,重新申定严禁贩运及囤积制钱,凡是囤积制钱百千以上者,以违例论。上谕廷臣曰:“今之言禁者,亦第补偏救弊,非能正本清源也。物之定直以银不以钱,而官民乃皆便钱不便银,趋利之徒,以使低昂为得计,何轻重之倒置也?嗣是宜重用银,凡直省官修工程,民间总置货物,皆以银。”


01乾隆三年八宝小银锭.jpg


乾隆三年八宝小银锭


乾隆提出物品的价值定位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而不是铜钱,而官绅百姓都使用钱而不是银,因为钱贵而银贱,趋利之徒,利用价格浮动的高低来获取利润,怎么会把白银和制钱的轻重本末倒置呢?以后还是继续以使用白银为主,凡是官府所需花费及民间交易货物,都要使用白银。由此可见,白银在清代无疑承担着主要支付手段的职能,自朝廷明令规定,无可替代。


02乾隆十九年易知单.JPG


乾隆十九年易知单


至乾隆年间,自银既然盛行与铜钱互相流转,假银与低银已经成为市易之害,考国初定,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减一等。至康熙年间,定凡造锡锞充假银者杖枷流三千里。乾隆五年,复定凡用铜、锡、铅、铁、药煮为假银行使者,系旗人鞭枷发黑龙江,系民杖枷发云贵川广烟瘴少轻地方,为从及知情买使者拟流放,其将银凿孔倾入铜、铅及将铜、铅倾锭外包以银使用者,仍照杖徒,原律定拟。


03顺德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广府东记.jpg


顺德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广府东记


古者,赋税之制惟以谷帛,其后以钱,又其后以银,汉律有口算出钱,但只施之丁赋而已,自唐朝定两税法开始,以钱为惟正之供,宋代因之民间输官之物谓之钱粮由此起始。唐以银为土贡而不以为赋,宋景祐时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易以银,于是银始得代替钱铜,但仅限于福建二广,明洪武九年,许民以银钱钞绢代输,租税于是银始得代粮,正统元年以后,令浙江、江西、湖广等处,租税俱量收银,白银为赋由此开始。


04.乾隆二十八年地契银.JPG


乾隆二十八年地契银


国初,定银七钱三之例,嗣后银钱交纳仍各随民便,雍正十一年,复以民间正赋概行交银,经安徽巡抚徐本奏,准凡小户零星及大户尾欠钱粮纳银时,恐致称收折耗,请令完纳制钱每银一分收钱十文,连耗羡在内。至乾隆元年,又以直省所属州县征收钱粮多有以钱作银,民间交钱比纳银为数较重,特谕凡钱粮在一钱以上者不必勒令交钱,在一钱以下者仍照旧例银钱听其自便。


05同阜乾隆五十二年潮运同正记.jpg


同阜乾隆五十二年潮运同正记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考四》曰:“乾隆十年,又议定用银用钱事宜时,以兵部侍郎舒赫徳奏称,京师钱文自各门严查后价直渐平,而近京州县仍贵,皆因天津一带商船漕船回南时兴贩钱文所致,应令地方文武官严查禁止。


06乾隆五十四年金堂县條银纳户执照.JPG


乾隆五十四年金堂县條银纳户执照


防照所请行钱文一事,有称广为开采者,有称严禁盗销者,有称禁用铜器者,其论不一,即京师现在稽查办理亦不过补偏救之一端,终非正本清源之至计,朕思五金皆以利民,鼓铸钱文原以代白金而广运用即,如购买什物器用,其价直之多寡原以银为定准,初不在钱价之低昂,今惟以钱为适用,其应用银者皆以钱代,而趋利之徒又复巧诈,百出使钱价低昂,以为得计,是轻重倒置不揣其本,而惟末是务也,不但商民情形如此,即官员办公亦有沿习,时者如直隶兴修水利,城工坐粮防,采买布疋所领帑金数万,皆欲易钱运往,其他官项大率类此,夫所领帑项原系银两,即报销亦以银数核算,何必换钱应用,若以领银之,人得受钱文为便,不知所发银两即少至分厘,亦可按数分予,与行使钱文何异,况未必至分厘乎。


07长乐乾隆五十二年潮运德合记.jpg


长乐乾隆五十二年潮运德合记


向来江浙地方有分厘,皆用银者,何尝见其不便,嗣后官发银两之处,除工部应发钱文者仍用钱外,其他支领银两俱即以银给发,至民间日用亦当以银为重,其如何酌定条款,大学士九卿议奏寻议,言凡各省修理城垣仓库等项,领出帑银,除雇觅匠夫给发工钱外,一应办买物料,如有易钱给发者,该管上司即行察禁其民间各店铺,除零星买卖准其用钱至总置货物,俱用银交易,应通行各督抚转饬地方官,出示剀切晓谕,使商民皆知以银为重,不得专使钱文,实于民用有益,从之。


08乾隆五十六年邵武县地丁执照.JPG


乾隆五十六年邵武县地丁执照


臣等谨按银与钱相为表里,以钱辅银,亦以银权钱,二者不容畸重,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其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以纹银,至商民行使自十成至九成、八成、七成不等,遇有交易皆按照十成足纹递相核算,盖银色之不同其来已久。银币始盛于元时,而陶宗仪《辍耕录》载,至元十三年,以平宋所得撒花银销铸作锭,即当时之色银也,今民间所有自各项纹银之外,如江南浙江有元丝等银,湖广、江西有盐撇等银,山西有西鏪及水丝等银,四川有土鏪、柳鏪及茴香等银,陜甘有元鏪等银,广西有北流等银,云南、贵州有石鏪及茶花等银,此外又有青丝、白丝、单倾、双倾、方鏪、长鏪等名色,是海内用银不患不足,因其髙下轻重以抵钱之多寡,实可各随其便流转行用。至于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又多行使洋钱,其银皆范为钱式,来自西南二洋约有数等,大者曰马钱,为海马形,次曰花边钱,又次曰十字钱,花边钱亦有大小中三等,大者重七钱有竒,中者重三钱有竒,小者重一钱有竒,又有刻作人面或为全身其背为宫室器皿禽兽花草之类,环以番字,亦有两面皆为人形者,闽粤之人称为番银或称为花边银,凡荷兰、佛郎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数千万圆计,考汉书载安息、大秦诸国附近西海者,多以银为钱,《太平寰宇记》载,海西诸国钱有骑马人面诸品,盖其遗制至今尚存,而诸番向化市舶流通内地之民,咸资其用则实缘。”


09崇仁县乾隆四十六年六月五十两.jpg


崇仁县乾隆四十六年六月五十两


通过《皇朝文献通考》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自顺治开始,各种赋税上缴,民间交易便银、钱兼收,并有明确的兑换比例,听便行使。至乾隆年间,多次议定用银用钱事宜时,上谕多次明示,提出物品的价值定位应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而不是铜钱,如购买什物器用,其价直之多寡原以白银为定准,初不在钱价之低昂,今官绅百姓都使用铜钱而不是白银,其应用银者皆以钱代替,而趋利之徒又复巧诈,利用价格浮动的高低来获取利润,百出使钱价低昂,以为得计,怎么会把白银和铜钱的轻重本末倒置呢?不但商民情形如此,官员办公亦有沿习,如直隶兴修水利,采买布疋等从府库中领取白银后,再兑换成铜钱运往,其他的官项花费大率类此。本来从府库中领取的是银两,报销亦以银数核算比较方便,何必再兑换成铜钱使用,江浙地方皆用银交易,精确至分厘,没有见到什么不方便的,以后官发银两之处,除工部应发钱文者仍用钱外,其他支领银两俱即以银给发,至民间日用亦当以银为重。


10乾隆五十六年永福县地丁银纳户执照.JPG


乾隆五十六年永福县地丁银纳户执照


经大学士九卿商议后,上奏凡各省修理城垣仓库等项,从府库中领银,除零星买卖准其用钱至总置货物,其他的都用银交易,并通知各督抚及地方官,出示告示恳切规谏,使商民皆知以银为重,不得专使钱文,有利于民间交易,皇帝同意了此项奏请,以后还是继续以使用白银为主,以钱辅银,按银与钱相为表里,二者不容畸重,凡是官府所需花费及民间交易货物等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由此可见,白银在清代无疑承担着主要支付手段的职能,自朝廷明令规定,无可替代。


11夔州府五十一年.jpg


夔州府五十一年


除此之外,我们从大臣们的奏请中,还可以得知白银在商民行使时成色不一,自十成至九成、八成、七成不等,并且各省份的名称又有不同,如江南浙江有元丝等银,湖广、江西有盐撇等银,山西有西鏪及水丝等银,四川有土鏪、柳鏪及茴香等银,陜甘有元鏪等银,广西有北流等银,云南、贵州有石鏪及茶花等银,此外又有青丝、白丝、单倾、双倾、方鏪、长鏪等名色,五花八门,精彩纷呈。这些称谓与我们现在的叫法出处很大,如四川圆碗、湖南龟宝、广东砝码、陕西槽锭、云南牌坊等,皆是因为根据各自造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致。所有各省份这些银锭,根据其髙下轻重不同,所抵钱之多少不同,实可各随其便流转行用。


12会理州五十九年.jpg


会理州五十九年


自乾隆继位后,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凡是官府每年所需维护堤防工程花销,如直隶、山东运河,江南海塘,四川堤堰,河南沁河、孟县小金堤等,向来都是百姓按照田地的亩数捐输,负责收缴的官员里甲,不无苛索,自此以后全部取消,凡是维护花销,全部从司库中支取。乾隆十年,川陕总督庆复奏兴修各属城墙,奏请令各州县捐养廉银,乾隆皇帝说:“各官的养廉银,除去正常开销,所剩无几,名为帮助修建,实际上又加派给百姓收缴,害处不小。”故不准。规定各省所需工费一千两以下者,分年修补,土方小工,酌用民力,都要从司库中支取。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