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陶釜
浏览:5468   [ +收藏 ]

01陶釜.jpg


陶釜


新石器时代前期 河姆渡文化

炊具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高25.5厘米,口径12厘米

釜是一种蒸煮用的炊器。这件陶釜用手工贴塑而成,广口,鼓腹,圜底,翻唇下折,颈腹连接处有肩脊相隔,腹部饰绳纹。胎质为夹炭黑陶,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此类陶釜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器物。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泥片贴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状,再把陶片层层相贴,直至贴筑成器形。

河姆渡人在制作陶釜时,有意在陶泥中掺入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目的是为了减少粘土的粘性和因干燥收缩而导致的开裂,这种夹炭陶在制陶工艺上,比按一定掺和比例制成的夹砂陶更为原始。陶釜在使用时需要用陶支脚支撑起来,在其下部燃火烧饭。已发现的陶支脚颇为粗大,多有使用后留下的烟熏痕迹。陶釜在单独使用时比较适于煮食。后来人们在有些釜的上部放置一个底部带许多孔眼的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笼屉,釜就兼具蒸食的作用了。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件陶釜底部的残片上还附带有烧焦了的米饭锅巴,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将稻米作为主食了。


(图片、注释采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